大历史观下,看职业教育的问题到底在哪?

作者: 邹海阔
发布于: 2024-12-18 08:25
阅读: 2
来源: 中育产教融合研究院
分类: 行业新闻

怀进鹏部长说“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着眼长远看教育”,其实,就是在大历史观下看问题。

什么是大历史观呢?

习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大历史观,“必须走出乡村看乡村,把乡村置于历史深度、广度和时代的高度来认识。”

怎么个大法呢?

长时间、远距离、宽视野。

问题,往往放在更宏大的视野下,才能看清全貌,找到真正原因。

 1 
再看科举

举个例子。

科举制度怎么样?

你可能会说,中国教育内卷的根源。

但是,如果把它放到世界文明演进的过程中看,你会得出不一样的答案。

过去,选拔管理层的方式有三种。

第一种,靠血亲继承,比如贵族的世袭制。第二种,靠前任指定,比如汉魏晋的察举制。第三种,选举,比如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制度。

世袭和察举,都是对权力的垄断,会造成社会阶层的固化;民主选举好是好,但只能在小国寡民中实现。

怎么办?

除了四大发明,我们对世界的贡献,还应该包括隋开始、唐完善、宋成熟的科举,这种择优选拔人才的文官制度。

今天我们对科举的批评,大多是站在今天的角度提出的;和同时期的世界其他文明相比,科举制度可并不落后。

明末,利玛窦来到中国,看到还能这样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时,非常震惊,对自己的欧洲同胞讲,“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来治理的……而实现这个制度的方法,就是科举考试”。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当时,伏尔泰对中国的评价,要高于欧洲任何国家。

今天,世界上所有正常的国家,包括君主制的国家,都由文官系统在管理运营。这些文官系统,很多是通过所谓的公务员考试选拔管理者的。虽然今天的这种考试制度,和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已经全不一样,但其本质,都是根据能力择优选择。

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我国的科举。

 2 

教学方式的演进

你有没有想过,教学,也是一种信息的传播。

如果把信息传播,放到人类整个文明的演进过程中看,就会发现,教学方式的演进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演进,是同步的。

商周时期,作为信息的载体,文字从无到有,贵族用龟甲兽骨、青铜器来记录和传播信息,只有贵族垄断青铜冶炼技术,所以当时信息传播成本极高,只有能接触到文字的贵族,才能接受教育。

到春秋,竹简出现,文字就容易复制和传播了;除贵族之外,有更多的豪门士族,都能够通过竹简接受教育了。

再到唐宋,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极大降低了信息传播成本,普通老百姓就都能通过读书接受教育了。

印刷术普及前,文字的传播,不论是龟甲兽骨、青铜器,还是木椟、竹简,都不简单;即便后来有了纸,书本的复制,也只能靠人手抄。因此,掌握知识的人,都是靠近信息产生中心的贵族、豪族、士,他们都靠近国家管理制度、文书产生的中心,所以当时的老师也大都是朝廷的官吏,比如老子、孔子。

在此期间,知识的传播,都要依靠老师的言传身教。老师教的,都是老师会的、擅长的,不同的老师,教的内容不同。

所以,从商周到唐宋,自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1000年左右,教学方式是以老师为中心,将近2600年。

1000年前,宋代,雕版印刷的普及,大大降低了书本生产的成本,大量的、多样的书被低成本的生产出来。

其中,有一些个人专著,因为对儒家经典注解得好,又对标考试,大家都认可,比如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就成了“规划教材”。

随着宋代地方书院的兴盛,不同书院的老师,都可以按照“规划教材”来教学生。

再到工业革命后,为了适应和配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教育模式开始转向流水线生产模式,学校和老师只需要按照分科的教材讲就行了,不但能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专才,而且教学成本最低,省事。

所以,从宋到现在,教学方式以教材为中心,将近1000年。

自互联网诞生后,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信息被数字化,让信息能够以接近0的成本进行传播,极大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

本来,教学方式要适应信息传播的方式;但是,在信息传播成本为0的新时代,却还在延用上个时代的教学方式。

于是,问题来了。

比如,你在上面讲教材,太枯燥,远不如慕课、B站上的视频有意思。

比如,你讲的那些东西,我随便搜搜哪都有,听你讲太浪费时间,等我需要什么,几分钟搜搜就行了。

比如,你知道得再多,也没有AI知道得多,知识,哼,我有AI就够了,我需要如何驾驭AI,你又不讲。

职业教育的问题,不是生源的问题,普通大学也面临以上的问题,是教学方式的问题。

原来,我们站在教学方式转变的千年窗口期。

本来,想让谁来干这个活呢?

“三教”改革。

 3 
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改革开放46年,大概每10年,就是一个阶段。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79年,小岗村一年的粮食产量,相当于1965年到19705年的总和。

从此数亿的青壮年农民从土地上被解放出来,成为了富余劳动力;实际上这几亿的富余劳动力,贯穿后面整个中国发展的主旋律。

因为,我们的改革史,就是人力资源的优势发挥史。通俗讲就是,用制度实现“勤劳致富”。

比如,80年代,乡镇集体企业的股份所有制的改革创新,原是为了解决上山下乡返城青年的就业。

90年代,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彻底确立了市场化方向发展的目标,城镇化、工业化开始启动。

我上初中的时候,好学生都考小中专。为什么小中专社会认可度高?

录取难度高,有的还有干部编制,就业有保障,学的专业技能能用得上,早就业早经济独立。总之,它适应当时的市场要求。

2001年,我国加入WTO,到2012年,城镇化、工业化加速。

世界加工厂的角色,让我们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技能人员。

大学开始扩招。订单不愁,就业不愁,就是缺人,来就行。

那时候的职业教育,有问题吗?

有。但坐在劳动力红利的轿子上,高速发展掩盖了问题。

为什么前面提到2012年呢?

2012年出现了两个信号。

一是,中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因为以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

二是,全年出生人口(1973.1万),达到历史峰值,随后掉头向下。

也就是说,从那时候起,劳动力富余的优势开始衰减,带来的矛盾,逐渐尖锐。

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工业化。

至此,劳动力的数量优势,已穷尽发挥,对劳动力的质量要求,已到风口浪尖。

举个例子。

过去,2000块钱一个月,职校学生会干,但现在还2000一个月,没学生愿意干的。

你会说,废话,你给人家涨钱啊,钱少了,谁都不干。

你要知道,我们现在有多少企业,之所以还活着,就靠挣个人工钱。也就是说,如果人工成本上涨5%,企业利润就会被吞噬掉,企业就没有了存在的市场意义。

人工成本的上升,已让企业不堪重负。

假如,你开个饭店,厨师对你说,老板你不给我涨5千,我就不干了。

你会说,可以啊,你把菜做好,如果能增加1万的营收,别说5千,就给你涨8千,我能还多挣2千,如果光给你涨5千,营收却不增加,你要是老板,你这么干吗?

职校毕业生的薪资在上涨,但是给企业创造的价值不及预期,企业就不满意了。

职业教育教学的问题,一直都在,只是劳动力红利的潮退了,裸泳就扎眼了。

在11月14日的2024年全国职业教育科(教)研工作会议上,吴岩副部长指出职业教育正处于转型、转折期,面临四个变化,其中之一就是“我国人口出现了拐点,人口变化对职业教育将产生巨大影响”。

是的,时代已经跑过劳动力红利,要求奔向人力资本红利了。

常有一种声音,说如果我们技工的收入能有德国技工那么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自然就高了。

你说,这逻辑成立吗?是先有创造更高价值的本事,再换回更多价值的回报呢,还是先给你高工资,你就能创造更多价值?

 4 

归因

没错,时代变了。

归根结底,是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我们,正手忙脚乱干着刻舟求剑的事。

产教融合是良药吗?

产教融合,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产教融合,是通过引入外部能量,来降低因自身封闭带来的熵增,根本目的是自身系统的重塑,顺便,把教学方式改了。

所有的动作,如果触及不到教学方式的改变,统统无效,因为作用不到人的培养上。

教学直接对标岗位要求不就行了吗?

你说,设计图纸,应该去贴合现有的制造工艺呢?还是制造工艺,应该去追求满足设计的要求?

如果,设计总在考虑现有的制造工艺能否实现图纸要求,那还有歼20什么事?

只有,制造工艺去不断挑战、突破、实现更高的设计要求,才会进步。

教育,就不能局限于具体岗位的要求;对标岗位要求的,那叫培训。

最后的话

解决问题的关键,从来都不在于方法。

因为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

要解决问题,关键是能够识别、定义问题,然后有的放矢,各个击破。

而这一切的前提,首在正确的归因。

分享
  • 电话:4008-269-589;0577-66961670
  • 联系邮箱:bh@boheng.com.cn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