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企业?到底谁才是产教融合的主角?
1948年,解放战争正如火如荼。
相信看过老电影的你,一定记得101首长的那句“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塔山阻击战,一场被美国西点军校写入教科书的经典战斗。一个无险可守的小村落,硬是打出了经典的阻击战战例。
四纵和十一纵8万血肉之躯,硬是抗住了国民党部队11个师10万人在海、陆、空钢铁洪流加持下的轮番进攻,为解放锦州争取了时间,同时也是辽沈战役最终能够取胜的关键中的关键。
— 1 —
国民党到底输在哪里?
如果翻阅一下历史资料,你会发现,就塔山阻击战而言,除了我党正确的战略思想和101的指挥外,能够取胜的关键来自于,全体守军将士们强大的执行力。
即便再伟大的战略,再精妙的战术,离开了战场上战士的配合和执行,都将是一场空谈。
蒋介石的那句“80万对60万,优势在我”,依然在网上被戏谑调侃。
从战略上和战术上,国民党军队并没有做错什么;守住塔山和拿下塔山,其实是两军的共识的另外一种体现。
在战略没错的情况下,国民党到底输在哪里?
一个战役、一场战斗,我们往往都记住了那些伟大的战略、精妙的战术和彪炳史册的将军,而忽略了真正的主角,战士。
这里其实就能回答,国民党在塔山阻击战中的失败的原因。彼时,解放军三军用生命,誓死守卫塔山;国军方面则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拒不执行的事情也时有发生,焉能不败。
谁才是产教融合的主角?
在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中,“产教融合”是十几年来一直坚持并倡导的。
事实证明,这个战略构想自身没有问题,但是却迟迟没有实现构想中的战略目标,是学校不努力?还是企业不配合?
都不是,主角错位才是根源。
产教融合的主角,是产业和企业?是学校?
当学校在为建设各种“产教融合”项目摇旗呐喊,企业仍然声嘶力竭喊缺人的时候,咱们就应该知道,是咱们选错了主角。
战斗中,真正的主角,是在那些死守塔山的战士们。产教融合中,真正的主角,是我们每天面对的万万千千的学生们。即便是再伟大的战略构想,也得有人配合执行才行。
学生,是产教融合的直接体验者和参与者。他们才是在守卫塔山的战士,成败的关键掌握在战士手里。
要实现产教融合的宏伟目标,学生,必须,也必然要成为主角。如果西游记里如来佛祖和观世音出镜次数超过孙悟空,电视剧大概率三集就结束了。
在产教融合的各种活动中,就像学校实训、企业实习、参与实际生产项目等,只有学生,才是直接参与其中的人,他们直接感受这些活动带来的挑战和收获,只有学生愿意参与、乐于学习,产教融合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
— 3 —
让主角成为产教融合中的受益者
什么是受益?
第一问得问学校,教了吗?会教吗?教会了吗?
什么是受益?收益得是学到实打实的真本事。积极参与产教融合的学生们,能够在产教融合的项目里或产业链条里学到“真本事”。
什么是受益?
第二问得问企业,钱给够了吗?待遇上去了吗?收益得把本事换成钞票。不能转化为收入的本事都是假把式、真流氓。
什么是受益?
第三问得问倡议者,各个层面该给的尊重给了吗?不该出现的限制取消了吗?学生不会因为是职业院校毕业而自卑,不会因为所从事的工作,而感觉低人一等。
对于学生来说,产教融合不能是被动接受安排的延续,而是主动出击的机遇。
职业生涯的起点、人生规划的契机,学生可以利用企业提供的实习机会,深入了解行业的前沿动态,掌握实际工作中的操作技巧,以此作为技能成才的动力和助力。
产教融合,一直都是学校和企业的 “双向奔赴”。
这固然是好,但是还不够好。
就像准备好的饺子皮和饺子馅,谁去包呢?
这时候,该我们的主角该登场了。
主角登场,从“双向奔赴”走向学校、企业与学生的 “三足鼎立”,是产教融合走到今天的必然选择。
“三足鼎立”不是割裂,而是相互支撑,有了三个支撑的产教融合,才能更加坚实。
在这三个支撑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我们的学生们,其他两个支撑都以服务于学生为目的,提升学生的自信和技能。
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唱主角,产教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其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为产业和企业输送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推动产业与教育共同迈向新的高度。
最后的话
在哪里投入,就在哪里产出。
贫瘠的土地,开不出艳丽的花朵;在哪里灌溉和施肥,哪里就有色彩绚烂的花园。
在产教融合这条路上,多些时间、精力、财力、关注给我们的孩子们,重视和投入才能有产出。
让孩子们登上产教融合的大舞台。聚光灯下,是千千万万个充满了热情和激情的青春面孔。引导他/她们,鼓励他/她们,赞美他/她们,让他们的青春不再是蹉跎和迷茫,在产教融合里找到自己的职业之路、人生之路。
这,是学生之大幸、老师之大幸、学校之大幸、企业之大幸、国家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