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印发:什么是职业教育科研的好论文?
《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印发:什么是职业教育科研的好论文?
《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印发:什么是职业教育科研的好论文?
他们的副主编 Matt Spick 说,“我收到了太多几乎一模一样的论文——每天一篇,有时甚至每天两篇”。
简单说,这些低质量的论文,都是用同一种形式或者结构,刷出来的。
你可能会问,那什么是一篇好的论文?怎么写一篇好论文呢?
今天,先聊一篇好论文应该具备的3个特征。
下次,再聊怎么写出一篇好论文。
— 1 —
信息量:给你降惑了吗?
信息量,是个常用词,但大部分人对信息量的理解,都是错的。
1941年,德军兵临莫斯科,斯大林在欧洲已经无兵可派。在西伯利亚的中苏边界,还有60万大军,但是不敢用。为什么?
因为不知道德国的盟友日本,会不会从背后捅刀子。当时日本军部的战略,是北上进攻苏联,还是南下和美国开战,谁都不知道。怎么办?
另一条战线上的英雄,苏联人佐尔格,向莫斯科发去了一条只有五个字的信息,“日本将南下”。于是,苏联就把西伯利亚所有的军队调往了欧洲战场。后面的事,你就知道了。
那你说,佐尔格发过去的这五个字,信息量大不大?
信息量,是对信息的度量。香农,在信息论中,提出了如何度量信息。
信息量,不是指信息多少的,而是指能多大程度上降低不确定性的。
你看我们周边,到处面对不确定性,开个小店能不能挣钱?孩子报什么专业以后有前途?股市楼市涨不涨?大国博弈后面怎么样?
诸如这类问题,每天是天量的信息轰炸,新闻、消息、专家、视频、小文,哪些靠谱?
上面的例子,如果日本北上和南下的概率各是50%,这不确定性就很大,究竟怎样,你很难判断。这时候隐秘战线发来的信息,“日本将南下”,直接把不确定性消除了,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它的信息量却极大。按照香农的信息论,这条信息的信息量,有1比特。
再举个例子,你说男足能不能打进下届世界杯决赛圈?
这确实有不确定性,但概率不是50%。假如,1%的概率能进,99%的概率进不了,如果你说“进不了”,这三个字的信息量,只有0.08比特。如果你能判断阿根廷本届能不能再夺冠,那你的信息量就很大,因为能在更大程度上消除不确定性。
只有那些能给你降惑的信息,才有用,才有信息量。
你还记得之前流行的一个段子,一位领导的讲话,“现在,关键的问题是找到关键的问题。那么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呢?是我们要找到问题的关键,如果在关键的问题、关键的领域、关键的环节上,我们找不到那个关键,我们把握抓手不在关键上,那么我们等于就是说无法解决。”
字不少,但毫无信息量。
好的论文,首在清晰的观点,能降低对一个问题理解的不确定性。
《三年行动计划》里提到的重点任务,好的研究,首在降低对特定问题的不确定性,比如:
和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到底是什么定位或类型?
人口变化背景下,中、高、本到底该怎么做一体化设计?
和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职业教育到底适合什么教学方法?
和中职相比,到底什么是综合高中?
给你讲清了、讲透了、讲通了,它对你的信息量就很大,就很有价值,就是好研究、好论文。
好的论文,信息量大,但篇幅未必很长。
1953年,生物学家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发了论文。这篇论文的意义在于,解释清楚了人是怎么来的。1962年,获了诺奖。
这篇诺奖论文,只有一页半纸。
附上地址,有兴趣可以读一下。
https://wenku.baidu.com/view/ab260629bcd126fff7050bb1.html?re=view
1965年,贝尔实验室的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了宇宙背景辐射,发了论文。这篇论文的意义在于,解释清楚了宇宙是怎么来的。1978年,获了诺奖。
这篇诺奖论文,只有两页纸。
诺奖论文里,很少有超过10页纸的。
— 2 —
传递效率:给你讲懂了吗?
你看职教的期刊发文,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有没有用概念解释概念、用抽象显示高级的感觉?
不管文字还是口头,追求表达优美,这并没有错。但表达这种信息传递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听得懂。
如果我,用你难以理解的形式去表达,故弄玄虚,搞得你云山雾罩,来显示自己的水平,你一定会骂我“不说人话”。不但让你听起来费劲,更可能让你产生误解。
信息的传递,是讲效率的。我说了,但你听不懂、不理解、做不到,这是我们之间信息传递的效率出了问题,是我传递的方式方法出了问题。
学校教学,最大的价值,就在信息的传递上。
你想,老师的核心工作,不是创造知识,而是知识的传递或转述。怎么传递或转述,这是有体现水平的。
为什么都想进好学校、选名师?
因为相信好学校、好老师讲得好,其他讲不明白的,人家能讲明白,这是人家的知识传递或转述的水平高。
这不是说我学历高,我的解释、传递、转速水平就高。爱因斯坦给你讲相对论,你听不懂,但是一个高中老师给你讲,你反而可能听得懂。
用专业的话,说专业的事,只是本能;用非专业的话,说专业的事,才是本事。
所以,表达、沟通、讲课、作报告中的很多问题,都出自传递效率。
如果,你看一篇发文、听一个报告,没让你懂,你就应该提醒自己,自己表达时,一定要让人懂。
如果,你上学的时候,有些老师讲课,讲不懂,你就应该下定决心,坚决不要成为那样的老师。
高雅要以对方能理解为前提。
易中天老师当初读完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之后感叹道,原来学术还可以这么做,原来学术就应该这么做。
— 3 —
信息密度:你赚了吗?
我经常建议朋友,多读一些好的综述类的文章。
两个好处。
一个是,帮你构建知识体系。对一个问题,读了综述类的文章,不但快速扫盲,而且基本上就建立了和这个问题相关的框架,不太容易被别人忽悠了。
比如,在《三年行动计划》的第七项重点任务,“加强综合高中研究”。
“研究我国历史上两次综合高中改革探索历程和经验教训”,这首先,就需要你去读国内外关于综合高中改革的综述类文章,了解前因后果。
如果没有,那你就可以先发一篇综述类的研究文章。好的综述类文章,也是稀缺的。
另一个是,综述类的文章信息密度大。你从作者那偷了他的时间,捡了便宜,沾了光。
什么意思呢?
信息密度 = 准备内容的时间 / 消费内容的时间
比如,作者为了写这篇文章,从查资料的系统化梳理,到下笔的结构化呈现,一共花了4小时,240分钟。你呢,花了30分钟看完了,那这篇文章的信息密度就是8。
换句话说,你只花了30分钟,就拿走了作者240分钟的劳动成果,你有8倍的时间投资回报率,是不是赚大了。
如果用AI,3分钟生成的文章,你读了10分钟,5秒钟生成的视频,你看了15秒,那你赔了。
所以,为什么要多读书、读好书,为什么要读好的论文、期刊,哪怕是质量高的公众号小文,原因就在于此。
就像一篇好的网络小文,浏览量要高一样;一篇好的论文、期刊,引用数、阅读量要高(这句话本身就没有信息量,因为这是共识,没有降低不确定性)。
大家都引用、都看、都转发,首先说明内容好,其次说明读者占了便宜。不但降了对某个问题的惑,而且仅花点阅读时间,就从作者那偷走了数倍的劳动成果。
你可能会问,那对作者来讲,岂不是很不公平?发一篇文章,吃一次亏,那以后谁还写?
假如,我花了4个小时,写了一篇公众号小文,根据后台的数据,读者的“平均阅读时长”,是2分钟。
对于你来讲,这篇小文的信息密度是120。你花2分钟时间,就偷走了我花240分钟的劳动成果,很值吧。
对于我来讲,只要这篇小文的阅读量超过120,我敢说,我赢了。
最后的话
科研“散”“弱”“虚”,是职业教育的一个“贫”相。
用文字推导文字,这种低水平的复杂,就是内卷。
用数量充抵质量,这种低水平的重复,就是内耗。
虽然,为了自身职业发展,往往不得不选择发表更多而不是更高质量的论文,但总得想办法从根本上调整科研发文的激励机制,来减轻这种内卷和内耗。
按说,职业教育里的硕博越来越多,怎么就出不来好文呢?
是当初上学时候高等普通教育的论文检验掺水了,还是到职业教育的池子里“生淮南为栀”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