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
促进就业和发展经济是宏观调控中的两大重要目标。二者相辅相成,关系十分密切。中央在安排部署每年的经济工作时,都要审慎考虑如何使就业与经济能够协调增长和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的问题。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了系列关于推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政策性文件,各地各部门齐心协力,上下配合,确保了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和就业形势基本稳定。2025年7月,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大稳就业支持支持力度的通知》(以下《通知》)。《通知》首先提出了“四稳”: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把“稳就业”放在“四稳”之首,充分体现了就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目前,《通知》文件精神和文件中提出的“四稳”,已经成为我们做好今年下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形势好坏,直接影响教育,影响就业,特别是直接制约职业教育发展和职业教育就业能力建设,直接关系每一个高校毕业生的前景未来。
当前,新兴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日新月异,高精尖技术开发和新技术产品运用突飞猛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对于职业教育发展和每一个职业高校发展来说,自然面临着强烈的冲击感、紧迫感、危机感和巨大的竞争压力、生存压力和发展压力。因此,强化职业教育的主动适应性和提升职业教育的就业能力建设,正可谓至关重要,大势所趋。
今年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迎难而上,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宏观调控政策稳步实施,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稳中向好,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比如,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1—7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5.2%;城镇新增就业820万人,完成68%,8月份城镇新增就业增加78万人。1—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进出口总值增长3.5%,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7.4%,占比为57.1%。当然,还有一些好的成绩就不一一列举了。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有的指标完成不容乐观,有些指标同比回落,有的指标同比下降。比如,1—8月,进出口总值同比回落了2.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5%,同比回落2.9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同比下降2.3%,下降2.1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2.9%,民营企业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6.7%;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23%,销售额下降27.9%。8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5.3%,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5.3%,均增加0.1个百分点;16~24岁青年失业率为18.9%。这些情况值得引起高度关注。要实施更加有力有效的政策组合拳,促使经济平稳运行和止跌回稳,给大学毕业生增加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明确经济工作的目标任务,分析判断经济形势,提供真实可靠的经济和就业统计数据必不可少。本人认为,城镇新增就业及新增就业结构统计和统计方式有待于完善。为什么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022年开始被放弃统计?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全国经济下行幅度很大。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全年增长2.3%;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6.1%;进出口总额下降6.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13.5%。但是,一季度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是3.66%,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229万人。这两个就业数据与经济发展实际严重脱节。
关于城镇新增就业统计,建议由统计、人社两个部门联合统计,并征求工业、商业、服务业、农业等行业产业相关主管部门意见,统计公布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和新增就业中不同人群就业结构人数,同时,统计公布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城镇失业人数和失业人数中不同人群失业结构人数。
职业院校、院校毕业生和学生家长之间,有一个直接的、共同的目的和愿望,那就是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把学生培养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更是学校的办学宗旨和责任担当。强化职业教育的主动适应性和提升职业教育就业能力建设,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主动适应,而不是被动适应。被动就是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主动是有规划、有目标、有措施、有行动。被动是封闭保守、不思进取、自我陶醉、安于现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之间竞争愈加激烈。但是,办学不是办企业,不是为办学而办学,不是以赚钱为目的,不是把学生视为做生意的客户。学校竞争应该注重高质量竞争,而不是一味地比楼高、比人多、比圈地;学校发展应该注重高质量发展,而不是一味地由学校升学院、由学院升大学,或者中专升高职、高职升本科、本科升硕士。学校招生应该注重量力而行,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扩招,追求学生数量和规模。学校在增量升级的同时,更要注重增强综合实力,而不是忽视现代化管理、忽视完善专业结构、忽视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办学也不是盲目图大、图全、图综、图广,而是积极主动求精、求优、求新、求特。以“精、优、新、特”作为学校办学的高标准和高境界,不断强化职业教育的主动适应性和提升职业教育的就业能力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生命力所在。
所谓主动适应性是要主动适应什么?主动适应国内外复杂多变经济形势,适应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和转变发展方式,适应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适应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运用等等。对职业教育而言尤其要强化这种主动适应性和就业能力建设。
第一,培育特色专业,打造一流学科,加强骨干师资力量建设。
根据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是适时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和学科结构,突出特色专业和加强特色学科,促进师资力量和教学能力转型升级。
放眼当今世界,竞争很激烈,也很残酷。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和行稳致远,必须要有远大目标、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关于职业学校的专业、学科和课程设置,教育部门已有可供遵循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等方面意见。
对各地区各职校而言,要把统一规范与本地区本学校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注重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不可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成不变。
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新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共有条目1005条,其中鼓励类352条,限制类231条,淘汰类422条。各地区各职校可根据自己的优势和条件,把国家有关产业结构调整的方针政策、内容任务、目标方向,作为自己专业结构、学科结构、师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参考。
目前,从上到下各级政府都在编制“十五五”国民经济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希望各地区各城市政府把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容在规划中写实写好。各个职校也要编制好自己中长期发展规划,超前谋划,超前预判,超前准备。政府要给职业大学充分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发挥学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多做调查研究,主动掌握产业行业就业市场动态变化需求。
职业本专科院校相比其他高校更加较贴近产业、贴近企业、贴近市场,更需要了解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变化情况。社会上什么地方用人,用什么样的人,哪些是技术型、技能型岗位,哪些是数字型、智能型岗位,哪些产业被淘汰了,哪些产业正在兴起,哪些领域是鼓励的等等,都要经过调查研究,掌握可靠信息。
工业、商业、服务业、高技术等行业和民营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可多去实地考察,主动和他们交朋友。对于这些行业企业的主管部门,多与他们接触,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与相关部门、企业座谈交流讨论,了解不同产业、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了解各类企业的人才需求和用人意图。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实、调整、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课程。要根据调研定期清理检查,对教学内容和讲义做出新的评估,对于过时的、老旧的和不符合实际的内容,该更新的更新,该调整的调整,该充实的充实,不能将就、凑合、敷衍。必须要主动适应,主动求变,主动求新,主动求精。
第三,立足职业教育定位,增强信心,面向未来。
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而职业教育自身定位就很好,好在它符合国情,符合实际。我们要立足这个定位,脚踏实地,坚定信心,迎接挑战,向着未来,勇毅前行。
所有职业教育人,要珍惜和热爱“职业教育”这个不负时代的称号。当前,社会上仍有人说,职业高校比其他普通高校低人一等。实际上,职业院校和其他高校各有千秋,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之分。要看到,职业院校更具有市场适应性,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毕业生更具就业竞争力。其他高校注重的是学历教育,职业院校注重的是文武双全。当然,各个职业学校还应该有自己的特点、个性和定位,不要一味地讲究小而全、大而全、综合性、样样有。
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职业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深化教育改革,可把现有的一些普通高校和普通高校的一些专业引导向职业教育转变,向职业型、技能型、技术型、应用型转变。发展职业本科和职业硕士,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创新。将来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培养职业博士。但是,不管是职业本科、职业硕士还是职业博士,都决不可丧失类型特色、粗制滥造、偷工减料、掺假注水、忽视质量。
第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和教学能力现代化建设。
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是突出教学实践,培养能文能武的有用之才。职业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教学基本能力建设现代化。因此,职业教育建设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加大职业学校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从提升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出发,对一些老旧的实训机器、设备,该淘汰的淘汰,该更新的更新。
目前,学校现有教学实践的机器设备的技术水平,与企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程度较高的客观现实还有很大的差距,对学生就业上岗极为不利。职业教育既要有学历,更要有能力。要通过政府的大力资金支持,让职业院校教学实训所用机器设备,尽量与现代企业生产用的机器设备基本同步。
同时,要多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定向办学。鼓励校办企业,企办学校,民办学校。学校可更多地把课堂搬到企业去,搬到车间去,让校企、产教进行深度融合。
第五,转变思想观念,鼓励职业大学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
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不应有任何限制性规定,凡是符合条件的可以到任何机构就业。但是,根据职业院校的定位、性质和特点,到企业就业较为现实。因为去企业就业更能学以致用,发挥所长。进国有企业是个较好的选择,但是,进国企就业的通道狭窄,供求矛盾突出。到2024年,全国就业人员总数为7.34亿人,在国企就业的不到5000万人,占就业比重很小。
过去,普遍认为,不去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不算就业,不去国有企业不算就业,不坐办公室不算就业,灵活就业不算就业,去个体、私营企业不算就业。改革开放40多年,虽然就业观念有所转变,但仍有人觉得去民营企业就业没有面子。这些旧思想、旧观念,一定要彻底摒弃。
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壮大民营经济高度重视。现在对民营企业不仅政策好,而且还有法律保护。到2025年上半年,民营经济组织达1.85亿户,占全国经营主体的96.76%。其中民营企业有5800万户,个体工商户1.27亿户。民营经济占全国GDP的65%左右,超过全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就业人数近6亿人,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民营企业的高技术开发和新技术产品已占全国比重的73%。
要知道,现在的民营企业对就业的要求也很高,不要以为民营企业门槛低,可以随便进。时代不同了,进民营企业就业,同样需要有真功夫和过硬的本领。现实情况表明,已经有很多名校和很有才华的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建功立业,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给学生进行合理的就业指导,让大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去民营企业就业很现实、很荣耀、很出彩。
(根据在“第十二届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高层对话会”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