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筑根基 科技人才助发展

作者: 邹海阔
发布于: 2025-10-11 08:20
阅读: 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类: 行业新闻

近年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工贸”)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紧扣产业的独特优势,推进“职业教育、应用技术、技能人才”融合改革。学校携手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杭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温州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打造地校桥接跨域技转新模式,成功入选浙江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专项试点。

  夯实高职教育基础

  构筑面向产业需求的专业体系

  浙工贸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布局,构建以智能光电制造技术专业群为龙头,以视觉训练与康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2个专业群为支撑,以2个市级优势特色专业群为特色,以3个校级特色专业群为创新培育点的“1+2+2+3”四级专业群梯队。其中,智能光电制造技术专业成长为国家“双高”专业,助力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2024年,学校响应社会需求,新设视觉训练与康复专业,获得社会广泛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通过真实场景实训,为区域数字化转型注入动能。

  在“链—群—平台”协同发展的专业格局下,浙工贸的育人体系日益丰满。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五育”并举育人框架,近期,学校获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院校,文化底蕴日益凸显。“三瓯一木”大师工作室不仅是教学空间,还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场域,培养了数百名既懂传统工艺精髓又具备现代设计思维的高素质人才,彰显了产教融合与文化育人的双重成效;深化体育教学,发挥地掷球等体育品牌优势,持续提升学生体测合格率与优良率,两次获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浙工贸通过组建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进“人工智能+教学”改革,建成国家教学资源库2个、国家在线精品课程6门,入选数字化赋能高质量就业试点院校培育单位。依托国家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已培育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国家级别教师团队5支,教师在国家级别教学能力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

  强化应用技术牵引

  加速优质科技成果的对接与转化

  浙工贸积极探索以应用技术为牵引的成果转化新路径,着力打通从实验室到车间的“最后一公里”。建设实体化技术转移中心,实现跨区域创新资源的精准对接。与温州湾新区、龙湾区、北京科技大学共建的北京科技大学(温州)技术转移中心开始运转后,“抗氢脆紧固件用钢研发”等高水准项目迅速落地,与龙湾区企业签署合作意向书。与温州泰昌铁塔制造有限公司联合攻关高强耐候特高压输电铁塔构件关键技术,突破技术瓶颈,成果在国家电网特高压工程中应用,近3年销售额超29.3亿元。

  浙工贸构建“技转中心+协同平台+产教联合体”的多层次支撑体系,牵头成立浙江省首家市域产教联合体——温州湾新区产教联合体,联合杭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等共建全国金属新材料等3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形成“企业出题、本地高校接题、大院名校解题、政府部门助题”的研发机制。依托“科技轻骑队”、数智技转平台以及“先用后转”等模式,实现专利交易超1200件,服务企业300余家,助推企业增效近20亿元,持续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创新动力。

  构建多维协同机制

  重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浙工贸通过多维协同机制,着力打破校企壁垒,重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温州湾新区产教联合体的作用,推动校企开展“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项目,将企业真实技术项目融入课程,实现“教学即研发、课堂即车间”的育人模式。

  浙工贸创新人才共享与互聘机制,柔性引进吉林大学陈岐岱教授等10余名高水平学者,同时推动教师深入产业一线担任“科技副总”。1名教师获聘省级“科技副总”,36名教师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指导,形成了“引进—赋能—反哺”的良性循环。

  浙工贸拓展高层次人才培养路径,与吉林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30余名研究生在联合基地完成学业,11名教师受聘为校外研究生导师,其中1名教师获评吉林省产教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依托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平台,年均为企业培训员工超万人次,构建了覆盖在校生、企业员工、技术骨干的全链条培训体系,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耦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格局。

  未来,浙工贸将继续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应用技术、技能人才”融合改革,为高职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以及浙江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提供“浙工贸经验”。

分享
  • toolbar
    电话:4008-269-589;0577-66961670
  • toolbar
    联系邮箱:bh@boheng.com.cn
  • toolbar
    toolbar
  • toolbar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