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
新一轮“双高”推荐建设院校,陆续获批。
这意味着,“双高”建设的资金,将随之到位。
又回到那个问题,“双高”的钱,应该花在哪?
和上一轮相比,新一轮的“双高”建设,这3件事,真应该花钱干了它。
— 1 —组织变革
你有没有注意到,高校,正在进行的另一场变革。
今年1月,沈阳音乐学院,官网盘点2024年十大变化中提到,其中“精简处、科级领导职数69个,撤销150个教学和直属机构下设系(教研室)科级建制。”
4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官宣启动扁平化改革,将管理岗规模控制在全校岗位20%以内,并取消科级机构设置,允许校内二级机构单位根据发展需要自设无行政级别机构。
6月,西安体育学院,“较大幅度减少科级总岗设置,增加科员总岗设置”;福建理工大学,“通过将科级干部转任为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的方式,彻底解决科级干部超配问题”;泉州师范学院,“优化学校机构设置,制定《机构设置及人员控制总量核定方案》”。
早在2023年10月,西北工业大学,就启动机构改革,明确“三减”,减机构、减干部、减管理人员。
你我皆知,行政事务挤占大量时间和精力,是高校过度行政化的表现
越来越多的高校,在积极响应国家与时代发展的需求,通过组织扁平化的改革,精简机构、缩编减员,减少管理层级,适应“去行政化”的改革要求。
那你说,职业教育的院校,该不该改?
2024年4月,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官宣“顺利完成内设职能机构“三定一聘”工作”。“21个部门实有人员数量减少了18个(缩减编制人员数量8%),全员竞聘上岗工作,对29名未聘人员妥善分流、安置,解聘2名、待岗3名。”
2024年12月,中国网在一文中提到,内江职业技术学院,“缩减行政机构9个、减少行政人员49名,充实教学一线。”
问你个问题,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总是不如人意,你会把哪个原因排在第一位?
有学校,能够独立完整带实训课的,只有一位老师;有学校,每年教师岗进来的新老师,教不了专业课,大都转去了行政、后勤岗;有学校,不允许不上报就自编教材,必须上报教务后,老师才能编教材。
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总是不如人意的第一原因,是从组织结构上看,一线教学不是学校的第一要务。
传统上,学校由四类人员构成,教学人员、服务人员、教研人员,管理人员;机构设置,是金字塔结构,一级管一级,一线教学在最底层。
一线教学,是学校所有工作的底层和核心,但不是地位的底层。其他岗位,职级、职称,可以比一线老师高,但所有工作,都应该围绕为一线教学提供服务和支持而展开。
所以,以一线教学为中心,学校的基层、中层、高层所包含的人员和角色,以及基、中、高层与一线教学的工作关系,都应该被重构。
你可能会说,哪有那么简单,有成功案例吗?
有。给你推荐两本书。
一本是《学校如何运转》(李希贵著),这是北京市名校长领航工程的教学用书。一本是《变革的方法》(许祖芸著),系统讲解了李希贵校长在北京十一学校做组织变革的措施和方法。
看了这两本书,你会收获:
如何寻找和明确组织的价值中心?
如何寻找所有人员的组织内部客户?
如何调整组织结构、切分权利链,确保权力始终流向一线?
如何设计双线选聘制度、薪酬荣誉福利体系、评价激励体系、学生选课制度?
书中提到的所有变革,都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所有变革措施,都在校长的职权之内。
— 2 —
教学组织流程重塑
如果你说,不想做组织变革,那你可以试试重塑教学组织流程。
虽然“双高”建设如火如荼,但代表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流程,依然延续着传统,先理论、后实训,按教材上课。
二十多年的事实已经证明,传统的教学组织流程,既不能培养出满足产业发展的技能人才,也不能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
你会问,那教学组织流程应该怎么重塑?怎么就能培养出满足发展需要的人、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
课程模块化+教学项目化。
课程体系,不是一堆零散课程的堆积,而是对标岗位任务,重构和封装的模块化课程组合;每一个包含理论和实训的模块化课程,对应一项岗位任务。
教学要求,不是完成几课时理论、几课时实训,而是完成包含完整、独立的技能链的训练;每一条技能链,对应一个模块化课程。
教学内容,不是几本课程教材、几个实训练习,而是精心提炼和开发的、代表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或实际问题的教学项目;若干教学项目,对应一条技能链和一个模块化课程。
教学流程,不是先理论、后实训,而是教学项目在先,解决该项目需要什么技能和理论,就学什么技能和理论。
教材和教学的关系,不是按照教材上课,而是根据教学项目的需要,把教材作为工具书,去支撑和辅助教学项目的完成。
比如机电一体化专业。
至少应该有3个模块化课程,零、部件的加工和装配,PLC控制系统的编程和调试,多工作站的集成和调试。
每一个模块化课程,都应该有若干个代表初级、中级、高级的教学项目去支撑。
比如,零、部件的加工和装配的初级项目,就是加工一个由6块零件组成的鲁班锁,在这个项目里,就别去讲形位公差。
比如,PLC控制系统的编程和调试的高级项目,就是复制一台合作企业生产线上的有触摸屏控制的工作站。
教学组织流程的重塑,考验的是,对专业技能和产业岗位技能的俯视感把握,对代表性教学项目的精心设计和迭代,对每一位老师的教学任务和内容的精准定位和重组,对教学资源的高效开发和使用。
你对现在的“五金”建设,有没有一种落地少的别扭感和无力感?
“五金”作为一线教学的五颗珠子,没有找到一根红线去穿在一起,所以是散落的、飘泊的。是“西天取经”,才把玄奘、悟空、八戒、沙僧、白龙马,穿在了一起。
教学组织流程,就是能把“五金”穿在一起的,那根红线。
揪住教学组织流程的重塑,才能把“五金”一起拎起。
换句话说,只要抓住了教学组织流程重塑的纲,至于那“五金”,会有的放矢、会自动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不足,跟上来的。— 3 —
实训耗材管理优化
如果你说,重塑教学组织流程,也不想做,那你可以试试改改现在的实训耗材管理。
技能人才,“无他,唯手熟尔”,培养其实很简单,一个字,练。
既然如此,实训课和耗材,就应该彻底放开。
不应该每学期固定一两次集中采购,应该随时都能采购。
当然,为了提高效率,你不能总是临时买。但总的原则,不应该为某些原因设置冗长严苛的流程,去限制和阻碍耗材的采购,应该方便更高效、更灵活的耗材采购。
特别是,如果实训改为项目化,没有谁会精确无比地设计实训项目,提前把需要的耗材列一份万无一失的清单。都是在实施过程中,免不了改买、补购。
其实一个项目,只要开发、完成一次,一份相对稳定、完整的耗材清单,也就整理出来了,以后再做这个项目,直接提前照着耗材清单采购,就行了。
所以,换句话说,只要了解一下一所学校的实训耗材采购的制度和流程,也就能推断出来,学校的实训质量和育人质量。
其实,实训耗材的采购,花不了多少钱,大部分耗材都是能反复使用的,因为项目试制、易损件增补、临时采购等需要采购的,最多占不到一个项目采购材料总成本的20%。
因为,我在企业负责培训中心的时候,保留着完整详细的,每年的耗材采购记录和成本分析。
只要学校的实训安排的科学合理,就算把耗材采购彻底放开,对于“双高”建设经费而言,也太小了,又不是几百万、几千万的买实训设备。
你看谁家厨房,不是锅台灶具、锅碗瓢盆就置办一次,剩下的花销,都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上。
你看哪家“双高”院校的锅台灶具、锅碗瓢盆,不是顶级豪华的,所以,别再图钱好花瞎折腾了。
最后的话
优化实训耗材管理,是点。
职业教育质量的最大问题,在实训;实训的耗材管理,直接影响和反映育人质量。
重塑教学组织流程,是线。
教学组织流程,能把“五金”穿在一起;只有在新的教学组织流程的坐标系下,“五金”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不再飘荡。
组织变革,是面。
80%的问题,是组织和系统自身的问题;只要能建立结构良好、机制健康的组织,很多问题,会自动消失。
“新双高”建设,要有新样,改变过去偏重“看得见”的建设、忽视“看不见”的建设。
如果,“双高”的钱,不知道该往哪花,那就往这3个地方花,不会亏。
只要做实,谁都看得见。
只要做实,就是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