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重任。坚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以人为本、促进公平的要求,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优化教育结构的需要。近些年,教育部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服务人才培养,为更多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规模结构不断优化,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全国已建成近千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000所中等职业学校达到省级骨干学校建设标准,国家级、省级示范(骨干)学校等优质资源覆盖1/2以上的在校生。近十年来,累计为国家输送近7000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服务产业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358个专业,覆盖了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专业设置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在加工制造、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快速发展的行业中,新增从业人员大部分来自职业学校。职...
-
在产业迅速演进的背景下,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已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为了适应这一变革,迫切需要具备灵活适应岗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此,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推动产业与教育的协调发展。为统筹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问题,推动产业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持续优化人力资源供给结构,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 人才与产业亟待“适配”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而创新有需要人才支撑。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产业需要创新人才的支持,一方面创新人才也需要有实践经验,并且持续学习成长,校企合作之间,解决与用人单位适配性问题需要多方的努力。 为解决这些问题,国家从制度上开始着手改革。今年以来,职业教育相关利好政策集中出台。日前出台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要将产融进一步引向深入。到2025年,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达到 50 个左右,试点城市的突破和引领带动作用充...
-
2015年,习近平主席致信祝贺首届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指出,随着信息化、工业化不断融合,以机器人科技为代表的智能产业蓬勃兴起,成为现时代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十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大跨步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今,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和生产国,为全球发展贡献着中国力量。 您现在看到在跑步机上以每小时6公里的速度稳定奔跑的机器人是由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这款全球首例能够拟人奔跑的纯电驱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还能作为母平台进行灵活扩展和迭代,满足不同场景应用需求。在本次世界机器人大会上,169家全球头部企业带来600多件(套)创新产品,其中,首发新品60余款,还有来自10多个国家的7000多支队伍进行竞赛。 机器人被称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机器人革命”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我们不仅要把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了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本报记者采访了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 围绕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人才培养主阵地,推动教育理念、体系、制度、评价、治理等变革 记者:如何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出教育的贡献? 怀进鹏: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专章阐述并一体部署,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充分...
-
“近年来,在习近平主席‘五大家园’倡议引领下,中国-东盟教育合作取得积极成效,以交流助合作,以合作促交流的互动格局进一步形成,教育日益成为青年一代彼此相知、相亲、相融的催化剂和黏合剂。”8月21日,在贵州省贵阳市贵安新区举行的2024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式上,教育部副部长何光彩说。 保持中国-东盟友谊之树长青,必须夯实双方关系的社会土壤,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使双方民众更加相知、相亲、相融。 “今年是‘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来自中国和东盟各国的教育界同仁相聚交流周,必将为深化教育合作添动能,为促进人文交流增活力。”开幕式上,何光彩从4个方面介绍了中国与东盟国家教育合作取得的突出成果。 数字教育打开新的合作之门。今年1月,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国际版正式发布,世界数字教育联盟正式成立,东盟10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加入联盟。中国—东盟数字教育合作中心启动运行,首次开展高校数字化国际课程征集活动,近800门课程、2700余个微课视频脱颖而出。 职业教育实现新的合作突...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到,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13)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
-
武汉工程大学(原武汉化工学院)作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部转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始终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材料、化工及相关行业科技进步。近年来,在新质生产力和数字化转型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价值塑造—体系贯通—生态再造—范式跃迁”为改革主线,系统构建“思政引领—规格重构—产教融合—数智驱动”的“四位一体”改革路径,创新实践“四维融创·数智共生”新工科教学模式,形成了传统工科专业转型升级的“武工大材料方案”。 思政引领:绘制专业思政“同心圆”,构建全要素育人新机制 贯彻OBE理念“反向设计、正向实施”方法论,确立材料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和毕业要求主线,对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进行一体化设计和全要素构建,创新人工智能融合的“知识图谱+思政基因”双螺旋机制,将“材料强国”战略目标分解为9项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指标,及时回应党和国家对于高...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24年组织实施了第三轮全国职业教育满意度调查。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份、252个地级市的546所中职学校、234所高等职业院校(其中高职专科学校199所、职业本科院校35所)以及涵盖全部20个行业门类的用人单位,调查对象涉及学生、教师、校长和雇主4个群体,共回收有效问卷13.66万份。调查采用2套共8份调查问卷,分别调查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包含高职专科和职业本科)的学生就学满意度、教师从业满意度、校长办学满意度、雇主用工满意度。 测评结果 调查对象对职业教育“基本满意”和“比较满意”,中等职业教育满意度提升明显。调查对象对高等职业教育总体满意度处于“比较满意”状态。2024年,高职学生就业、教师从业、校长办学和雇主用工的满意度得分分别为83.18分、73.48分、77.72分和81.92分,各类群体的满意度均处于“比较满意”状态。从得分看,高职各个群体调查得分均高于中职的得分。与上一轮调查数据相比,中职学生就业、教师从业、校长办学和雇主用工的满意度均明显提升,分别提高7.09...
-
在高等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德州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以下简称“物电学院”)持续推进产教科深度融合,依托中兴通讯数字化产业学院,构建“高校—企业—行业”协同育人新模式,深化产学研合作,优化课程体系,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输送了一大批兼具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四元协同 构建产教科融合新生态 物电学院打破传统育人模式,构建“高校、教师、行业、企业”四元协同育人体系。学院与中兴协力、山东越海通信等龙头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将产业需求融入课程设计,形成“教、赛、研、践”多维赋能的培养路径。 在四元协同模式推动下,学院与中兴协力共建实训基地,企业技术专家与学院专业教师联合开发“工程规划与设计”等实践课程,将真实案例转化为教学项目。学院推行“双导师”制,企业导师累计指导毕业设计课题1000余项,学生作品获电子、通信、物联网等...
-
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5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3个专业先后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近年来,学院紧扣《中国制造2025》战略,聚焦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痛点,历经十余年实践,构建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赛教融通”的智能制造装备人才培养新体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创新能力为核心、竞赛实践为纽带,实现“三链”深度耦合:通过产教融合贯通教育链与产业链,将企业需求嵌入培养全流程;依托科教融汇连接教育链与创新链,推动科研反哺教学;以赛教融通为枢纽,集成企业需求、前沿成果与教学资源,形成“需求牵引—科研支撑—教学转化”的闭环生态,努力培养智能制造装备人才。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需求对接、能力递进、动态更新”的人才培养新体系 学院通过“课程体系—实践平台—教学方法”三位一...
-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国家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庄竞教授正指导学生对全液压式推土机关键零部件进行深入分析及三维建模。本报记者 张学军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24年组织实施了第三轮全国职业教育满意度调查。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份、252个地级市的546所中职学校、234所高等职业院校(其中高职专科学校199所、职业本科院校35所)以及涵盖全部20个行业门类的用人单位,调查对象涉及学生、教师、校长和雇主4个群体,共回收有效问卷13.66万份。调查采用2套共8份调查问卷,分别调查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包含高职专科和职业本科)的学生就学满意度、教师从业满意度、校长办学满意度、雇主用工满意度。 测评结果 调查对象对职业教育“基本满意”和“比较满意”,中等职业教育满意度提升明显。调查对象对高等职业教育总体满意度处于“比较满意”状态。2024年,高职学生就业、教师从业、校长办学和雇主用工的满意度得分分别为83.18分、73.48分、77.72分和81.92分,各类群体的满意度均处于“比较满意”状态。从得分看,高职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