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 2025-09-26
    在数字化浪潮推动下,技术更新周期不断缩短,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需具备信息技术、专业技术、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及综合应变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素养。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工业中心(创新创业学院)(以下简称“工业中心”)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2017年初步构建科学、技术、工程跨界融通的教育模式,2019年全面深化专创融合课程与跨界学习中心建设,2024年相关成果获深圳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目前,该体系已成为全校覆盖面广、规模较大的工程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高地,实现了从传统技能训练向工程创新实践的根本转变,为工业中心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构建四维协同新模式,打破学科壁垒,对接产业需求   工业中心以现场工程师能力链——“科学素养—技术应用—工程转化—创新突破”为框架,系统重构“科学强基、技术赋能、工程实践、创新导向”四维协同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科学基础层面,强化数理化生等底层知识支撑;在技术层面,引入“AI+制造”等数智课程,衔接...
  • 2025-09-26
     ■北京市海淀区促进校地协同、资源整合的举措,为各地探索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各地区因地制宜促进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必须深入思考、系统推进,制定清晰可行、多层次、分阶段的实施路径   近日,北京市海淀区宣布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7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签约,构建“基础教育+高校+高新企业”联合培养体系,搭建“每所中小学背后有一所高校、一个实验室、一家科技企业”的资源网络,塑造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的一体化创新引擎。这一举措通过校地协同、资源整合,为各地探索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有着其内在规律,需要把握其内在统一性、外部协调性、相互支撑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较2010年增长73.2%,教育普及水平的提升为人才储备奠定了坚实基础。北京市海淀区推动“每所中小学配齐高校导师”,正是通过教育、企业、人才资源的衔接贯通、优质共享,打破学段壁垒,赋能教育变革,创新...
  • 2025-09-25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加快推进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应用型人才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具有实践导向、突出技术应用、跨学科知识、改革创新等核心特质。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主阵地,高校要从以下三个维度系统性构建,突破传统范式,优化育人环境,提升育人质量,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构建人才培养供给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动态适配机制。当前,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适配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紧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高等教育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地方经济社会和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服务行业产...
  • 2025-09-24
    面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需求,西南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在南充校区积极探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建设思路和建设方案,以四川省教育部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油气装备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群建设研究”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和“教学—学科竞赛—科普”“三位一体”机电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教学改革项目为牵引,通过长期实践,精心构建出“教学—学科竞赛—科普”“三位一体”的高质量机电类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机电类专业高质量人才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例。   构建全过程培养方法,扎实建设人才培养平台   学院创新建立了“教学—学科竞赛—科普”“三位一体”融合式机电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贯通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学院创新构建出“理论学习—应用训练—参赛实战”全过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推进“机电一体化”“机器人”“智能制造”等专业课程群建设,加强“机...
  • 2025-09-22
    本报北京9月18日讯(记者 林焕新 高毅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能力不断提升。”“科技与财税、金融、产业、教育、人才等政策更加协同高效。”“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在今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阴和俊亮出了过去5年科技发展的成绩单:“这5年,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技强国根基不断夯实。”   透过成绩单可以看到加强基础研究、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力度等,正成为读懂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新成效的关键词。   “‘十四五’期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过70%,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阴和俊说。   数字背后,是我国基础研究的整体实力显著增强。科技部副部长龙腾介绍,“十四五”期间...
  • 2025-09-19
    怀进鹏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卓越工程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我们的重大政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有关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构建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指明了方向。   卓越工程师是统筹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关键枢纽,是构建高端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国之大者”,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启动三年来,在政府支持下,高校、企业共同努力,在组织体系构建、导师队伍建设、产学深度融合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已成为教育自我变革的关键突破口。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及时跟进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刻认识卓越工程师培养对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作用,对于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价值,聚焦国家战略,把握形势规律,勇担责任使命,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怀进鹏强调,今年是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划之年,教育部将三年行动计划作为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人才自主培养的重要支撑和主要抓手。 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涉及多学科交叉,涉及有组织大规模推进,...
  • 2025-09-12
    近年来,唐山学院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紧扣制造强国战略需求,以“产教创融通”为纽带,逐步构建起“思政铸魂、设备强基、产教共生、赛创融通”四维协同育人体系,不仅筑牢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根基,还打造出了“教育链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反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育人新生态,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思政铸魂:红色基因融专业,打破“两张皮”困境   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坚持思政引领,针对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困境,创新“三全育人”新模式,将红色基因与产业需求深度绑定,让思政教育从“课堂说教”变为“实战浸润”。   自动化专业建成“大国重器+红色科技”课程思政资源库,收录“唐山抗震救灾装备创新”“京津冀智能制造升级”等56个典型案例,开发《机器人工程》等配套案例集。推行“思政导师+产业导师”“双导师制”,聘请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的技术专...
  • 2025-09-11
    岭南师范学院机电技术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为在机电领域从事专业教学工作的中职、高职教师。机电技术教育专业为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浪潮中,岭南师范学院机电技术教育专业勇立潮头,以创新为笔、以实践为墨,着力建设职业教育师范专业。   机电技术教育专业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广东省制造业蓬勃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需求旺盛,而当时中等职业教育机电类师资却严重不足。岭南师范学院敏锐抓住机遇,于1993年设立机电技术教育专业,开启为中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征程。从专科到本科,从单一专业到辐射带动多个相关专业,从默默无闻到成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不断突破创新。2024年,岭南师范学院以机电技术教育专业为依托,获批开办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专业,成为较早开办本科职业教育的普通高校。2025年在省内率先开展“3+4”中本贯通协同育人,实现职业教育“中—高—本”的纵向贯通。​   机电技术教育专业以“工程+师范&...
  • 2025-09-10
    又是一年教师节。 但今年的教师节,不一样。 — 1 — “上岸”了,却不能“上道” 3月3日,江西万年县,宣布2025年将暂停英语教师招聘。 3月7日,贵州长顺县,正式发文《长顺县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暂行办法》。 一叶知秋。 8月,江西5个市县发布了教师的选调公告,总共选调教师658人;湖南4个县区发布类似公告,涉及教师岗位调整总计689人;湖北、安徽等省区县也发布了教师分流及选调计划。山东临沂,多名小、初教师被通知新学期跨学段去高中任教。 凉意,早就有了。 2024年4月18日,《中国机构编制》杂志刊登湖北鄂州的经验做法,提前锁死中小学教师编制总量。 2024年11月18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发布博士层次“员额制”教师招聘公告。 如果说传统事业编是“买断”,那员额制更像是“租赁”,不再是终身制的“铁饭碗”。 同在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从建校之初就实施“全员聘任制”,直至到今。 2024年12月18日,安徽来安县注销3所学校。 2024年12月20日,江苏淮安注销了...
  • 2025-09-08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聚焦“校企合作难合,产教融合难融”这一核心问题,跳出传统校企合作框架,以“校企孪生”机制为根基,创新构建“价值共创”理论体系,实现从要素供给到价值共生的模式跃迁,为全国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恒星方案”。   实践探索:“校企孪生”机制筑牢产教融合根基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深耕校企合作十余载,通过四大核心举措,打造“利益绑定、管理一体、育人为本、生态共荣”的校企融合新模式,彻底打破校企合作“表面化、短期化”的困境。   (一)建构校企“利益共同体”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创办之初就与青岛恒星集团有限公司确立了“根据专业上产业,以产业促专业,把产业做大,把专业做强”的“校企孪生”发展战略,以产权为核心纽带,将校企利益深度绑定。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治理结构,从根源上杜绝了“合作松散、目标不一”的问题,为产教融合筑牢“利益基石”。...
  • 2025-09-05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力量,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也是实现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供给的“稳定器”。在“十四五”迈向“十五五”的关键节点,地方高校亟需以科学规划为引领,锚定国家战略、区域需求和自身特色,系统谋划未来发展路径。编制实施好“十五五”规划,需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建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目标定位、实施闭环管理五大关键点,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锚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求,强化使命担当。地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中,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本质要求,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科学研究领域,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技术和重大问题,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国家在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
  • 2025-09-04
     近年来,广西灵山县职业技术学校创新打造“邻校教学工厂”,探索出一条“出校即入厂,产线即课堂”的实践教学新路径。在这里,教育与产业无缝衔接,学生与员工身份自由切换,一场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生动实践,正书写县域职教的崭新篇章。   破局   从“黑板上开机器”到“车间里学本领”   灵山县职业技术学校电子专业曾面临实训设备陈旧、课程滞后于产业发展的困境。传统的“校中厂”模式因设备更新慢、岗位不足,难以满足技能培养需求;而“校外基地”又因空间隔离,导致教学与生产节奏难以协同。2017年,在政府部门主导下,本地龙头企业广西天山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创新性提出“邻校教学工厂”,将企业分厂建在学校正对面,仅百米之隔。这一布局不仅破解了“黑板上开机器”的教学窘境,更成为现代学徒制落地的关键载体。   学校引企业邻校建厂,使实训基地与生产线无缝衔接;引企业师傅进课堂,将全新工艺、质检标准带入教学;引真实生产项目入实训,让学生从模拟训练转向...
  • toolbar
    电话:4008-269-589;0577-66961670
  • toolbar
    联系邮箱:bh@boheng.com.cn
  • toolbar
    toolbar
  • toolbar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