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领域人才紧缺,你的孩子准备好了吗?

作者: 邹海阔
发布于: 2024-11-20 13:48
阅读: 2
分类: 行业新闻

智能制造人才缺口亟待填补

随着全球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智能制造已成为推动工业革新的核心力量。在这一波澎湃的技术浪潮中,智能制造行业迅猛发展,不仅重塑了生产方式,也对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
智能制造,这一融合了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全新生产方式,正日益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它不仅涉及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更以其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的特性,引领着制造业的未来。
然而,智能制造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人才需求的紧迫性。目前,不仅缺乏具备前沿技术知识的高层次研发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也相对匮乏。智能制造机械行业的人力资源构成显示,从智能制造关键装备到系统集成,再到装备应用,各个产业链环节对于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在关键装备企业中,随着人均销售额的提升,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更是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教育改革引领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新方向

面对智能制造人才的紧迫需求,传统教育体系显得力不从心。过去,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往往脱节,导致教育培训无法有效支持产业的快速发展。例如,课程内容更新滞后于行业技术进步,教学方法过于理论化,缺乏与企业实际生产需求的紧密结合,使得毕业生难以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代教育策略强调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提倡构建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通过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实施实践教学,能够确保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同步更新,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如南京工业大学便是通过组建智能制造专业群,突破传统专业界限,实现课程体系与智能制造技术领域的无缝对接。此外,学校还通过创新创业项目,锻炼学生的跨界融合能力,提升他们服务智能制造产业的能力与思想认识。

校企合作打造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新高地

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校企合作模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双元制'教育模型作为一种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实际工作经验。
'双元制'教育模型的核心在于,学生在企业和学校两个不同的学习场所接受教育。在企业中,学生以学徒的身份参与实际生产,由企业导师进行指导;在学校里,学生则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由专业教师授课。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学生能够及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到理论学习中,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循环。
实践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实操训练、项目驱动学习等方式,学生不仅能掌握智能制造领域的核心技术,还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机器人理虚实一体化实训方案中,学生首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通过仿真实训室和编程与操作实训室的实践,提升对智能制造系统的掌控能力。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出能够迅速适应智能制造工作环境的高技能人才。

跨学科教育塑造智能制造未来

智能制造的复杂性和先进性要求从业者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因此,高等教育在培养智能制造人才时,跨学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智能制造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它是机械工程、电气自动化、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集成。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要了解其他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有效地进行跨学科协作。
为了适应这一需求,高等院校需要建立跨学科的课程体系。例如,南京工业大学通过将自动化、机械工程等传统专业组建为智能制造专业群,实现了各专业之间的知识体系有效衔接。这样的课程体系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更多领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包括智能制造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其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案例。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验、实习和创新项目等环节,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应用跨学科知识,为智能制造领域输送具有前瞻性的专业人才。

实训基地筑就智能制造人才培养阵地

实训基地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实训基地不仅提供了学生进行动手实践的机会,更是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的桥梁。
通过在实训基地的学习,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智能制造的生产流程,掌握智能制造设备的操作与编程,这包括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等关键设备的运用。例如,智能制造实验系统通过集成数字化立体仓库、数控加工单元等硬件设施,以及智能中控系统、PLM等软件系统,模拟真实的智能制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应用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
除了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实训基地还承担着社会培训与技术服务的功能。实训基地可以对外开放,为企业员工提供在职培训,帮助他们提升技能,适应产业升级的需求。同时,实训基地还可以利用其技术力量,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研发和技术咨询等服务,助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专业群建设与教学资源开发并进

在智能制造领域,专业群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发展战略。通过整合相关专业资源,构建跨学科的教学体系,可以更好地适应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复合型需求。
智能制造专业群的建设需要突破传统的专业界限,将自动化、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等相关专业有机组合。如同南京工业大学的做法,通过组建专业群,可以实现各专业之间的知识和资源共享,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全面的技术和理论背景。
在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上,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开发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体系既能满足学生基础理论学习的需要,也能提供实践操作、创新设计等方面的训练。同时,教学资源的开发还应包括实验设备、案例库、在线学习平台等多元化资源,以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和需求的学生。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智能制造行业的不断发展,实践教学模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创新和改革。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中,可以引入项目驱动学习、案例分析、团队合作等教学方法。这些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度。例如,通过真实的智能制造项目,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如何进行团队协作,以及如何创新优化生产流程。
评价与反馈机制在教学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应该能够多维度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包括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反馈机制则能够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调整学习策略,实现持续改进。评价和反馈可以来源于教师、学生自己以及企业导师,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实训基地运行管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实训基地作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其运行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效果。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实训基地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管理制度建设应涵盖多个方面,包括教学管理、设备维护、安全保障、资源调配等。在教学管理方面,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计划以及教学评估标准,确保教学活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设备维护方面,应定期对实训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延长其使用寿命。安全保障则是实训基地运行的底线,必须建立健全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学生和教师的人身安全。
在资源调配与利用方面,实训基地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同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不断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升实训基地的整体水平。资源调配还应考虑到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合理安排对外培训和技术服务,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社会效益。

实训基地未来展望及持续改进策略

实训基地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面的努力将持续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智能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实训基地有望成为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输出地。如重庆智能制造产业的人才培养实践所示,相关专业毕业生因技能对口而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均保持在高位。
为了确保实训基地能够不断适应产业发展的新变化,持续改进策略至关重要。首先,实训基地需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定期更新教学内容和实训设备,保证教学与行业发展的同步性。其次,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调整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此外,实训基地应鼓励教师进行科研创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
面对未来,实训基地应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智能制造行业输送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分享
  • 电话:4008-269-589;0577-66961670
  • 联系邮箱:bh@boheng.com.cn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