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
高考、中考,报志愿都结束了吧。
每年都会有很多家庭少不了纠结,选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
你最近一段时间的朋友圈,不少招生简章吧,有没有被职校的“本升专”霸屏?
有时候,有些事,让你感叹世道真的变了。
给你举个我身边2个女孩的例子。
— 1 —2个家庭、2条路径、2个结局
第一个女孩,是我老婆表姐的孩子。
从小学习不错,2019年,考上了财经大学,会计专业。
在校期间,考研,考外校,没考上。2023年6月毕业,没找工作,决心回家继续复习考研,我开车去接的她。
结果在家连续全职复习考研2年,遗憾还是没考上。怎么办?
不能就这么老是在家待着啊,今年过完年,就找了一个会计所的工作,。
你知道工资多少钱?
4千。最近说单位接了一个外省的项目,要出差,一年。这年头,就业情况都清楚,就忍了吧。
姐和姐夫在市里的国企上班,一般工薪家庭,一直想着,总算供出来一个大学生,指望着改变家庭条件呢,谁能想到,到孩子大学毕业,就这么个结果。
第二个女孩,是我堂哥家的孩子。
堂哥是村里的大车司机,本来买大车就是贷的款,赶上最近几年活又少;堂嫂呢,也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之前在村边上的企业里打工,最近两年买了缝纫机、锁边机,在家里接点零活。整个家庭,就这样挣扎着往前走。
孩子呢,2018年,上了一所高职,护理专业。
我这个侄女呢,从小就知道自己家里条件一般,自己学习也一般,也没什么高大上的志向,也没有见异思迁、好高骛远的毛病,能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就行。
毕业之后,找了个养老院的工作。
我问她现在工资多少钱?
她说,8千。
我问上班都干啥?
她说,就是一些日常起居的重复性工作,和老人聊聊天、带带新人,没有照顾失能老人的那些工作,到点上下班,日复一日,每天都差不多。
我问你平常都怎么花钱?
她说就买衣服、美甲,其他也没什么花钱的地方。伸手给我看了看美的甲,说过年七天,每天走不同的亲戚,要美不同的甲。
堂哥和堂嫂在村里,一直过着紧紧巴巴的日子,也没能力多么用力培养孩子,结果没想到,是孩子,悄然转动了家境改变的齿轮。
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孩子只要保持住现在的工作观,工资和职位一定是继续上升。
— 2 —
因起稀缺
你别误会。
我讲这两个故事,并不是想说,职业教育已经好过高等教育了,读职业院校比普通大学工作好找、工资高。而是想说,这两个家庭,之所以有意料之外的就业和收入,是因为同时踩中了同一个原因。
稀缺。
比如,现在掌握康养、护理、家政技能的毕业生稀缺,财会专业的毕业生不稀缺。
比如,现在学护理专业的学生不稀缺,但愿意从事相关职业、在岗位上踏实肯干的学生稀缺。
因为稀缺,技能人才的薪资一路走高;因为过剩,普通白领的岗位和薪资一卷再卷。
一个学生,不管在哪上学,如果没学到一技之长,就不可能是市场上的稀缺人力资源,就不可能按稀缺兑现价值,充其量就是行业平均价值。
哪怕你上了普通大学,好的大学,别说没学到专长,如果学得水平还不如机器,价值不能说是零,也是很低,不是现在愁找不到工作,就是35岁会担心被裁。
一个学生,如此;一所职业院校,也一样。
职业院校,要想超越兄弟院校,必须在市场上找到自己的稀缺性。
那什么是稀缺呢?
比如,专业全,不稀缺,专业强,才稀缺。
比如,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项目,不稀缺,与区域产业的匹配度高,才稀缺,匹配区域内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更稀缺。
比如,综合性,不稀缺,有特色,才稀缺。
吴岩副部长说上一轮“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的一些核心特质——“高”“特”“强”未得到充分凸显,就是稀缺性打造的还不够。
因为你只要更稀缺,区域内的政策、资源会更向你倾斜。
所以,职业院校,也有“中年危机”,也面临着分化,有稀缺性的院校,会越跑越快,与其他院校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你看,为什么“新双高”的推荐院校,绝大部分仍是“老双高”的院校,而不是把“双高”院校的群体做大?
就是因为经过上一轮5年时间的“双高”建设,院校间的差距已经在拉大了。
你会问,照你这么说,那如果没入选“新双高”的院校,就永无翻身之日了?
当然不是。
你看各省的“新双高”,也有新院校入选,也有老院校落选。原因么,一定是“高、特、强”不够,稀缺性不够。
你会问,那我们学校也想突围,但学校周边产业弱,经费有限,专业也不强,就没办法了吗?突破口在哪?
有办法。突破口上面也说了,特色。
比如,区域办学模式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专业特色,教学特色,行业特色。
有特色,就有成为稀缺的机会。
打造特色,对经费、产业没有依赖,但需要你,动点脑子、俯下身子、干两下子。
你会问,那什么就叫有特色了?
你那些申报项目的材料、对外宣讲的PPT,你把里面学校、专业群的名称,都换成别的,如果没有一点违和感,那就说明没特色,别蒙人,继续干吧。
— 3 —
稀缺性也会变
30年前,中专生稀缺,好学生都想上小中专。
20年前,加入WTO,本科生稀缺,好学生都上普高考大学。
10年前,建筑房地产热,建筑园林专业稀缺,海归博士都去卖楼。
现在呢,大学生白领岗过剩,生产线技能蓝领稀缺。
所以,稀缺性也是变化的。
比如,之前所谓天坑专业的“生化环材”,在大国科技博弈的背景下,随着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战略,又要成为稀缺专业了。
比如,一家外国公司用一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创造了钻石稀缺性的神话,控制了全世界80%的钻石加工,抬高了钻石的市价;到现在我国能人工合成大颗粒的钻石,全世界对钻石的看法又彻底改变了。
所以,职业院校要突围,也得变,得踏对时代的节拍,革故鼎新。
比如,去年的职教周上,我看到有高职,还在展示点钞、插花,查一下排名吧,果然全省倒数。
比如,有高职已经在校内所有专业上,推行“AI+”和“+AI”,查一下吧,果然新入选“新双高”计划,入选专业群果然是匹配未来产业、体现特色和稀缺性的。
越是传统专业,谁都在开的专业,稀缺性越低;越是要花大功夫才能办下来的专业,稀缺性越高。
不存在一个专业群,你延用过去成熟的工作路径,继续出标志性成果到处申报项目,继续教出来受产业欢迎的学生。尤其是面对AI,不要以为对专业是一种加持,极有可能是一种颠覆,因为AI把原来专业门槛的稀缺性变得不稀缺了。
你会问,那传统专业怎么办?
变啊,改革啊,找特色啊。趁同行还都没有变,你越早变,你越容易突围。
举个例子。
我之前应邀去一所“老双高”院校的会计系讲座,也是学校的高水专业群。中间和领导交流,我说,现在连省财经大学的会计本科生,都不好找工作,那我们会计的大专生,好就业么?没有特色,凭什么跟本科生竞争,跟兄弟院校竞争?
领导问,那我们会计专业怎么做改革?
我说,我们学校是省属国有企业的下属院校,我们省属国有企业就是以连锁的商超、酒店最见长的,那我们的专业,就应该聚焦给中小型超市、酒店培养人才,重构专业课的技能模块,像哈佛一样改成项目式教学,目标就是,以后全国中小连锁的餐饮、超市、酒店招会计,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们学校。
最后的话
懂了稀缺,经济学你就懂了一半。
机会是稀缺的,资源是稀缺的,人是稀缺的。经济学,就是在稀缺的约束下,寻找效率的最优化方案。
“双高计划”的名额,是稀缺的。
院校做工作,就是做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