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
“实训课有一些痛点,不是老师不想上。一是一般教材都有教学大纲,实训课安排时间太少,根本不够。上了实训其他内容就没时间了。二是现在考试有几个考实训的?大部分背背理论,你训的再好,没有成绩都白搭。三是实训课意外多风险大,准备要很多时间和资金,成本很高。总体上就是投入产出低,性价比低。职业教育应该加强实训,提高动手能力,真刀真枪的干,学生才能有真本领。”
这是收到的一条留言。
尽管,这条留言未必能说是普遍现象,但我敢说,你所在的学校,肯定有不少言不由衷、表里不一的事。
花了这么大力气搞改革、搞双高,到底,学校改到了些什么?
感觉就好像,一台机器,所有零件都紧密咬合着,但就是转不起来。
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改变?从哪里起头?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再回看40多年前改革开放。
— 1 —制造富余:什么是改革的第一因?
改革之前,是个什么状态呢?
农业社会,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粮食自己吃。市场上可供交换的商品奇缺,即便有了余粮,也都用来生孩子,家庭劳动力多了,能多挣工分。
你回看历史,每逢盛世,人口增长,一直到社会承受不了那么多人口,饥荒导致战争,使人口降低到资源能够承载的范围内,然后,人口又开始增长,直到下一次崩溃发生。
三千年,没跳出的这个死循环,就叫马尔萨斯陷阱。
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就是要跳出这个死循环,从农业走向工业,从计划走向市场。
问题是how?从哪里开始?
先看英国的工业革命从哪里开始的。
英国18世纪工业革命之前,在乡村,已经有了小作坊,生产廉价消费品。虽然规模小,但有了初级的劳动分工;虽然技术低,产品质量也不怎么样,但能满足家庭日常需要、用于市场交换。
作坊和产品,虽然原始,但最大的作用,是让农村劳动力的手里有了闲钱。有了闲钱,就能在市场上交换其他需要的商品。
再看我国的改革。
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上交国家之后手里有了余粮,余粮可以卖,手里就有了闲钱,可以买别的东西。
到80年代时,开放城乡市场,鼓励农村工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从1978年到2000年,中国村镇工业的总产量增长了66倍,农民从温饱到小康,手里的闲钱,更多了。
你看,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转向商品丰富的商品经济,起点在于,让劳动者手里有用于交换的闲钱。
过去每一次的工业革命,不过是用新技术、新机器、新生产方式,进一步提高生产规模和效率,进一步细化劳动分工,进一步创造数量和品类更多、质量更好的商品,从而提高劳动者的收入,能够交换更多的商品。
这样一来,生产和消费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生产促进消费,消费促进生产。
于是,经济繁荣,遏制了生育需求。社会从积累人口,转向了积累物质财富,跳出了马尔萨斯陷阱。
这一切的源头,就来自制造富余。
用咱们老话讲,就是年年有余。
— 2 —
创造市场:谁是创造者?
所谓市场繁荣,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手里得有闲钱,二是得有可用于自由交换的市场。
闲钱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创建市场的问题。
自由市场,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被创造出来的。
就说英国。
亚当·斯密写了本《国富论》,说交换、社会分工、大市场,是财富创造的秘密。于是乎,在英国政府的强力支持下,英国商人花了近200年,打通了全球市场。他们从非洲掠夺奴隶,送到殖民地生产原材料,再把原材料运回本国加工生产,最后把产品倾销到全世界。
再说我们的改革。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有152万个乡镇企业,前身是大跃进期间建立的社队企业。
这些企业当时所处的大环境,是计划经济。也就是说,它们既不生产计划外的产品,也不把产品放在市场上去交换,这些社队企业无法借助市场的力量,去繁荣经济。
所以我国经济改革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逐渐放开市场。更准确地说,是逐渐创造市场。
问题来了,谁来扮演这个市场创造者的角色?
答案是,行政力量。
改革开放,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原则下进行的,特点是灵活务实,只要在保证政治、社会秩序的前提下,一切条条框框都可以被打破,一切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方式都可以利用。
在发展地方经济的考核指标上,省、市、县、乡自然形成了一种相互竞争的氛围。行政各级不仅鼓励、引导各种商业活动,还亲自参与其中,建设工业园区、优化基础设施、招商引资、为企业牵头提供贷款、不断优化市场环境等等。
比如,不管是包产到户,还是1986年中央五号文件承认私营企业,都是用行政制度来明确和保护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从而创造自由市场。
是制度,让我们只用40多年,就走完欧美一两百年的路。
这,既是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也给其他国家,提供了一条借助制度的领导和介入,来创造伟大成就的经验之路。
2024年10月,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3位制度经济学家,表彰他们在关于制度如何形成并影响经济繁荣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
— 3 —
职业教育的富余和市场
你看咱们的学校,别说从工业革命起,就说从上世纪初起到现在,招生、分专业、分班、老师照教材上课、考试、毕业,一百多年是不是没跳出这个死循环。
职教改革、教学改革,究其目的,用经济的话讲,叫为了跳出这个学校内的“马尔萨斯陷阱”,用“双高”的话讲,叫“创新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新课业评价方式”。
怎么做?
职教改革,如果向伟大成功的改革开放学习,那就是,一是制造富余,二是创造市场。
先说制造富余。
现在的职业院校,已经被考核指标紧紧绑死。你去学校谈合作服务,有多少老师直截了当就说,你能给我带来哪些荣誉、能得几等奖、能拿哪些牌子?
什么是富余?
专业群内的基础课大教室上,就是富余。你我在大学,都上过大教室课,像高数。你能不能给我举个例子,哪所学校专业群内的基础课,是大教室上的?
落实选课和学分制,就是富余。机选电、电选机,工选文、文选工,学生选课程、选项目,老师选课程、选教研组,你能想象,如果这些即使开个试验性小头、小窗口,那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的改革,是多大的激发?恐怕现在,学分制,很多学校都是名存实亡。
多举行对学生的高质量讲座,就是富余。你我在大学都听过大师讲座,都对清北复交这些名校大师课的应接不暇充满了羡慕嫉妒恨,既然职业教育是和普通教育,只有类型之分、没有层次之别,那职业教育也应该有高大上的讲座,能让学生去熏。
开发和实施企业课程,是富余;但只出现在项目申报材料的纸面上,就不是。
开展“大师工作室”活动,是富余;但只挂个牌子,大师、名师都是行政职务高者担任,就不是。
你可能会说,就算弄出来这些高级的东西,就咱这些学生,有几个会主动去选择的?
你先只管供给,别管人家选不选。人家不选,也可能是我的供给,压根就不是人家的需求。供给和需求的平衡,这本来也应该是构建校内市场的追求。
那什么是创造市场?
用行政力量,去保证催生这些富余。
你再看看上面列举的这几个富余,无不涉及到了学校的组织变革、教学组织流程的变革。这些变革是因,“五金”建设成果是果。不动真因,难有实果。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考核,要考核因,而不是考核果。
这就解释了开头的问题,为什么花了这么大力气搞改革、搞双高,学校却少有实改。
如果不点燃因的引信,不会带来果的引爆。
最后的话
学校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是“计划”教学模式。
产业和企业需要要什么、学生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这是“市场”教学模式。
制造富余,是把“计划”改向“市场”的第一因。
电影《卧虎藏龙》里,李慕白的师父江南鹤说,把手握紧,里面什么也没,把手松开,你就拥有了全世界。
国画和书法,讲究留白。兵法,讲” 以正合、以奇(ji)胜。
松手、留白、奇,都是制造富余。
行政力量,要营造诱发第一因的环境。
换句话说,行政力量,只需要作用在诱发因上,等时间到了,果子自然就有了。
就像农民一样,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