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 2025-03-25
    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是科技现代化,而企业是科技和产业结合的重要力量,是促进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重要主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这些重要部署,进一步明确了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知识生产和成果转化中心的重要地位,对我国企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指引。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意味着企业不应只在技术创新中处于单一主体地位,而是在科技重大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均应发挥主体作用,其科技创新活动应贯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的“全链”创新。近年来,中国企业发展动能强劲。2024年中国企...
  • 2025-03-25
    教育强国成于实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八大体系”为基本结构,将深化改革贯穿全文,突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部署,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系统跃升。“八大体系”不仅构成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整体框架,更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布局、一体发展的具体体现。新时代新征程,要全面构建“八大体系”,必须正确理解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径,这样才能以战略思维着眼全局、以系统思维协同各方、以辩证思维把握规律,奋发有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
  • 2025-03-24
    今年伊始,从宇树科技的“秧歌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到DeepSeek(深度求索)横空出世引发世界瞩目,无一不折射出中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蓬勃生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科技创新为产业创新提供源头活水,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产业创新为科技创新锚定方向,提供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并促进技术的迭代升级。两者充分融合,对于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打破融合的制度壁垒。推动实现政策协同,推进“政策协同—主体优化—金融创新”三位一体改革,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比如,广东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率先构建跨部门政策网络,通过财税激励、知识产权保护与金融工具链的立体协同,破解“科技投入高、产业回报慢”等问题,为创新主体提供了稳定的制度预期。实践证明,战略...
  • 2025-03-24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李乐成在23日开幕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牢牢把握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促进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创新成为此次年会上备受海内外嘉宾关注的关键词。   李乐成说,中国具有完备的产业体系、丰富的应用场景、超大规模的市场、数量庞大的人才队伍,为国际产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同时,中国为国内外消费者提供了高端智能、绿色低碳的优质产品,推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成果走出国门,为世界经济繁荣注入了新动能。   数据显示,超过2400家外商投资电信企业,超60%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外资企业委员。外资企业成为我国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为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下一步,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李乐成提出四方面举措。   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   近年来,我国在制造、信息、材料等...
  • 2025-03-2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   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高教龙头如何昂起,如何充分发挥作用?   上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三十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实现由大到强的系统性跃升,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先导力量”。   “战略先导力量”,角色清晰、定位高远。   今年以来,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信号,频频释放。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要求“统筹推进高校育人方式、科研范式、办学模式、治理体系等方面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同时,教育部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传达学习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的党组扩大会等重要会议中,也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方面进行了部署。   密集信号背后,折射出党和国家对高...
  • 2025-03-22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厚积薄发。对此,需要构建教育奠基、科技赋能、人才支撑的三位一体评价新体系,推动分类评价、动态适配、制度创新、文化重塑全方位改革,在破立平衡中培育科研创新生态。   科研评价体系的革新首先在于建立分类分层的精准标尺。基础学科领域应实施“十年观察期”评估机制,将理论原创性、范式颠覆性作为核心指标,为拓扑量子计算、暗物质探测等前沿研究创造持续稳定的攻关环境。给予科研人员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避免因短期的考核压力而影响研究的深度和质量。应用技术领域需构建双轨评价体系,既避免技术“纸上谈兵”,又防止成果“束之高阁”,确保科研与产业需求深度契合。在考核专利转化率、技术入股比例等市场化指标基础上,建立全链条跟踪机制,确保科研与产业需求深度契合。对于生物信息学、能源材料等交叉学科领域,可充分关注交叉学科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的能力...
  • 2025-03-21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活力”部分,再次强调要“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可以说,这是未来一个时期民办教育宏观政策的基本导向。   营造民办教育良好生态   民办教育的兴起,为我国教育普及化和现代化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整体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整体上看,民办教育的行业秩序是好的。但过去一个时期,部分民办学校及校外培训机构由于受功利观念驱使,在办学中背离了初心使命,出现了一些失范行为和“野蛮生长”现象,损害了教育的公益属性,影响了行业的良好形象,也因此受到各方诟病。   为此,2018年以来,出于保障正确办学方向和维护教育公益性的需要,全国各地都采取了一系列规制措施,对民办教育尤其是民办义务教育和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了全方位、系统性、靶向式的规范治理。如:优化民办学校准入制度及审批程序,严格规范民办学校冠名、招生、收费、广告、课程教学、财务管理及资本运作等办学行为,完善民办学校章程和“...
  • 2025-03-21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教育的重要部署,深化了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依据,确立“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对比去年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发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教育的相关部署,进一步落深落实落细“高质量”的战略要求,体现出新时代新征程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体现出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气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体现出什么样的推进特征,对教育改革有哪些要求? 加强立德树人全面性和一体化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一如既往地重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出“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部署。如何“全面”和“一体化”?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全环节和全领域,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
  • 2025-03-21
    — 1 — 潮水转向:从“独木桥”到“立交桥” 这几天,重庆江津的一所职业院校的数控加工实训室里,一个场景让校长瞠目结舌——三名机械专业本科生正全神贯注地打磨工件,他们的笔记本前面几页还隐约可见《高等数学》的演算痕迹。而远在1500公里之外的山东济南的一个中专学校,本该备战春考的中专生小陈,却在新能源车电路图前比划着:“考本科?等三年后毕业,特斯拉的电池技术都更新五轮了!” 这一幕,恰似时代裂变的缩影。当本科毕业生挤进职校课堂,当中专生撕碎春考报名表,你会猛然发现:那条被奉为圭臬的“学历-体面工作-阶层跃升”的黄金公式,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失效。 — 2 — 解构与重生:谁在重新定义“体面”? 十年前,江苏南京一个职业院的校长在招生会上被家长当面撕毁宣传册:“让我孩子当工人?不如杀了我!”如今,同样的礼堂里,家长们追着问:“无人机维修班毕业真能进大疆?”。 这种戏剧性反转,背后是三重力量的...
  • 2025-03-21
        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基本单元,也是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接口”。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普职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要求“优化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产业布局相衔接的职业教育布局”,上述政策规划进一步指明了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目标。近日,教育部发布了40个职业教育新增专业,增设数量是2021年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发布以来最多的一次。随后,又发布了758项新版《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 随着我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纵深推进产业升级和形态变革,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适配、技能高超的产业工人大军,已成为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的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发展理应与国家需要同频共振,进一步提高其适配性和供给保障能力,对接产业、服务区域,以质图强,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布局       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覆盖全部国民...
  • 2025-03-20
     “无论人们身处何地、从事何种职业,都应掌握一定的数字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需求”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开启了教育的崭新时代,重新定义了学生素养的构成要素。如今,全球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在提升学生数字素养方面,已形成一定的共识,并采取了一些共同行动。   基本共识   数字素养的四大特性   无论是面对社会转型的智能化浪潮,还是指向个体的数字化生存,作为核心素养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字素养和技能都至关重要。关于数字素养,当前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其四大特征:   基础性。数字素养不仅是技术操作能力,更涵盖信息处理、伦理安全、创新协作等综合素养,被视为未来公民的“新读写能力”。数字素养是每个公民都需要具备的素养,是生存在数字世界所需要展现出来的各种素质和能力的集合。   全民性。数字素养不是某一特定群体的专利,而是覆盖各类群体的素养。无论人们身处何地、从事何种职业,都应掌握一定的数字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需求。   创新性。创新性要求超越传统技术操作的范畴,在数...
  • 2025-03-20
    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背景下,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成为推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关键路径。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与南通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在江苏省交通运输部门和南通市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顺应时代潮流,在资源协同、机制运行、育人平台搭建等方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携手共建轨道交通现代产业学院,探索出一条“校企联锁、双轨赋能”的校企合作新路径,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校准“轨道标”:党建引领,锚定产教融合新坐标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紧扣区域发展脉搏,以党建结对共建为切入点,开辟“党建引领、校企并行”新赛道。2020年7月,学校与南通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党建结对共建”协议,双方紧密围绕轨道交通产业需求,打造“城轨文化育人环境、城轨职业实践环境、城轨科普体验环境”,通过塑造人文环境,达到人才素质提升的培养目标,提升对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文化认同、专业认同、职业认同,构建育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式。校企双方开展了一系列丰富...
  • toolbar
    电话:4008-269-589;0577-66961670
  • toolbar
    联系邮箱:bh@boheng.com.cn
  • toolbar
    toolbar
  • toolbar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