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 2024-08-28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重任。坚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以人为本、促进公平的要求,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优化教育结构的需要。近些年,教育部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服务人才培养,为更多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规模结构不断优化,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全国已建成近千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000所中等职业学校达到省级骨干学校建设标准,国家级、省级示范(骨干)学校等优质资源覆盖1/2以上的在校生。近十年来,累计为国家输送近7000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服务产业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358个专业,覆盖了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专业设置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在加工制造、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快速发展的行业中,新增从业人员大部分来自职业学校。职...
  • 2024-08-28
      在产业迅速演进的背景下,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已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为了适应这一变革,迫切需要具备灵活适应岗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此,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推动产业与教育的协调发展。为统筹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问题,推动产业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持续优化人力资源供给结构,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   人才与产业亟待“适配”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而创新有需要人才支撑。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产业需要创新人才的支持,一方面创新人才也需要有实践经验,并且持续学习成长,校企合作之间,解决与用人单位适配性问题需要多方的努力。   为解决这些问题,国家从制度上开始着手改革。今年以来,职业教育相关利好政策集中出台。日前出台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要将产融进一步引向深入。到2025年,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达到 50 个左右,试点城市的突破和引领带动作用充...
  • 2024-08-28
    2015年,习近平主席致信祝贺首届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指出,随着信息化、工业化不断融合,以机器人科技为代表的智能产业蓬勃兴起,成为现时代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十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大跨步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今,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和生产国,为全球发展贡献着中国力量。 您现在看到在跑步机上以每小时6公里的速度稳定奔跑的机器人是由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这款全球首例能够拟人奔跑的纯电驱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还能作为母平台进行灵活扩展和迭代,满足不同场景应用需求。在本次世界机器人大会上,169家全球头部企业带来600多件(套)创新产品,其中,首发新品60余款,还有来自10多个国家的7000多支队伍进行竞赛。 机器人被称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机器人革命”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我们不仅要把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
  • 2024-08-28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了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本报记者采访了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   围绕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人才培养主阵地,推动教育理念、体系、制度、评价、治理等变革     记者:如何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出教育的贡献?     怀进鹏: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专章阐述并一体部署,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充分...
  • 2024-08-28
    “近年来,在习近平主席‘五大家园’倡议引领下,中国-东盟教育合作取得积极成效,以交流助合作,以合作促交流的互动格局进一步形成,教育日益成为青年一代彼此相知、相亲、相融的催化剂和黏合剂。”8月21日,在贵州省贵阳市贵安新区举行的2024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式上,教育部副部长何光彩说。   保持中国-东盟友谊之树长青,必须夯实双方关系的社会土壤,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使双方民众更加相知、相亲、相融。 “今年是‘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来自中国和东盟各国的教育界同仁相聚交流周,必将为深化教育合作添动能,为促进人文交流增活力。”开幕式上,何光彩从4个方面介绍了中国与东盟国家教育合作取得的突出成果。 数字教育打开新的合作之门。今年1月,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国际版正式发布,世界数字教育联盟正式成立,东盟10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加入联盟。中国—东盟数字教育合作中心启动运行,首次开展高校数字化国际课程征集活动,近800门课程、2700余个微课视频脱颖而出。   职业教育实现新的合作突...
  • 2024-08-27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到,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13)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
  • 2025-08-27
    怀进鹏指出,教育是实现国强民富最深刻、最持久和最磅礴的力量,是经济持续繁荣的要素、国家综合竞争实力提升的核心“密码”。要更加准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在教育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教育与世界的全新坐标中,看清楚教育内外部环境深刻而巨大的变化,进而把握好教育的时代方位、历史责任和重大任务。   怀进鹏强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进入创新密集时代,同时多学科交叉加速,为高等教育发展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要树立新的教育观,有机融合人才培养、教育发展、科技创新的使命,从教育自身发展的小逻辑,走向服务现代化强国建设、推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逻辑。要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科教、金融、国际合作的叠加优势,加快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汇聚政产学研金等要素,打造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新机制。积极支持内地与港澳大学联合成立生命科学开放联盟,创办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发起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要顺应数字时代需求,积极支持港澳大学加强人工智能前瞻布局,推...
  • 2025-08-26
    中高职有效贯通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路径,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形成“五年一贯制”“3+2”中高职分段贯通、专本贯通和高本贯通等多样化的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拓宽了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但是,在实践层面仍面临一系列问题,亟须以高技能成长规律定标,以课程教材重构破壁,以质量保障固本,形成“能力进阶有依据、课程教材一体化、培养质量有保障”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新生态。   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   夯实中高职贯通培养的理论起点   系统梳理中高职贯通培养的理论起点,是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基础和前提。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决定了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不能按照学科逻辑,而要依据技能的习得规律。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必须经历入门新手、熟练者、胜任者、精通者最后到专家的过程,每个角色都是在前一个角色必备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延拓而来,这决定了高技能人才培养呈现出起始培养年龄早、长周期接续培养等特点。   一是遵循宜早培养的原则。技能的培养需要经过初学、练习、熟悉、精通等多个阶段,一些...
  • 2025-08-22
     当前,我国正加速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急需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作为知识与创新的前沿阵地,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以国家需求为人才培养导向,以思政教育为主线,积极探索课程浸润、解题驱动、实践淬炼的电气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研践”协同培养模式,引领研究生参与新型电力系统重大技术难题攻关,将学术论文写在国家重大能源工程实践中。   思政引领   从课堂到产线的价值塑造之路   电气工程学科正面临着多重“卡脖子”难题,学院以塑造研究生价值观与大工程观为目标,将思政教育全方位融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讲授、实践教学、科研创新、产学联合之中,为国家电力行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底色亮、实践强、有情怀、敢担当的卓越电气人才。   学院高标准打造“有高度、创速度、聚热度”的研究生党支部,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通过倡导将学术论文写在国家重大能源工程实践中,强化学生“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意识,筑牢信仰根基;打造“信仰课堂”,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立足学科建设发展和人...
  • 2025-08-18
    由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与兴发集团共建的现代化实训基地——精细磷化中心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位于湖北省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白洋工业园,该基地总投资1.4亿元、占地逾万平方米,是“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项目。这里不仅承载着学生的技能梦想,更成为破解职业教育“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创新示范。   打破传统壁垒,实现教学场景零距离跃迁   “以往校外实训中,食宿安排和教学内容受客观条件限制,学生无法实现沉浸式学习。”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古永红说。2023年11月基地全面建成投用后,这一困境被彻底打破。在合成氨工艺实训区,一座3米高的微缩装置以20∶1比例精准复刻工业生产线,通过压缩空气和水替代危险介质,完美复现氮肥生产全流程。“虽然设备尺寸缩小,但实操效果不打折扣。过去因为安全限制,学生只能通过视频或虚拟现实平台学习,如今可以亲手操作核心工艺设备。”基地技术负责人介绍。2024年秋季学期,机电工程学院首次安排大二学生分批入驻。首批50名化工自动化专业学生结束...
  • 2025-08-14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职业教育改革迈向纵深的关键时期,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锚定“培育新时代工匠人才”的育人定位,以“工匠精神”为文化内核,以“校企政园协同”为机制保障,以“课创赛孵融通”为实施路径,历经5年的系统探索,构建起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既掌握精湛技艺又富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工匠人才。   工匠精神引领   精神内核的系统化构建。学校将工匠精神深植于育人基因之中,立足地域文化与行业精神,构建起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内核。建筑工程学院以“川派建筑文化+斧头院史文化”为根基,将“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与“毫厘不差”的工艺追求融入教学,通过“传统构件修复”“川派建筑模型制作”等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古建技艺传承中体悟“坚韧不拔、开拓创新”的职业精神;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以“金沙文化+三线建设”为依托,在课程中对比古蜀文物铸造工艺与现代智能制造技术,于“三线精神...
  • 电话:4008-269-589;0577-66961670
  • 联系邮箱:bh@boheng.com.cn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