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 2025-07-25
     7月21日,教育部年中推进会在京举行。会议盘点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战略任务进展成效,部署推进下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   “确保全国教育大会部署的各项重大任务如期完成、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回答好的重大课题。”会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的讲话让与会同志感到提神振气。   当天下午,部党组成员依次点评部署工作,为各司局、各直属单位指明了努力方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报刊社、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等单位通过诊断分析,为建设教育强国、深化综合改革提出建议。   总览此次会议,可见其中传递出的鲜明信号:要深化改革,实干为先,把党中央谋定的强国目标任务落到行动和实效上,确保全年任务如期“交账”。   教育强国建设千头万绪,未来,教育系统面临的任务更为艰巨。接下来,重点工作抓什么?怎么抓?这一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深入思考。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要以试点为牵引,聚焦重大关键问题,破立并举、先立后破,推动政策、资源有效集...
  • 2025-07-23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育人质量。 能够根本改变育人质量的,是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就像怎么炒菜。不改变流程、方法,只去折腾锅碗瓢盆、油盐酱醋,你觉得管用吗? 5月30日,复旦大学正式发布“教育教学3.0版”改革方案。 这版方案的厉害,就在真正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真正需要的,正是如此。— 1 —复旦的柔性化教学模式 复旦3.0版改革的目标,就是“三个所有”,所有学科重塑人才培养体系,所有学位项目改革培养方案,所有本研课程逐一调整更新。 挨着说具体做法。 先说重塑人才培养体系。 大学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就是本-硕-博。 复旦,针对过去本硕博培养脱节的问题,整合本科至博士阶段,推出四类培养模式。 第一类,本-博类培养,基础研究导向,奔科研去,攀登科学高峰, 第二类,本-专硕-专博类,专业导向,奔应用去,破解国家产业难题。 第三类,本硕博类,交叉融合导向,像跨学科的双学位等,奔多元发展去。 第四类,“立交桥”类,就是可以在前三类之间自由转换,“开放选择、容错试错&r...
  • 2025-07-22
     江西省景德镇机电工程学校(景德镇第二高级职业中学)是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部门认定的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学校秉承“修德、精技、尚行”的办学理念,以建设省级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以适应职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全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与人才支撑。   党建领航   “1+4+X”模式促融合发展   江西省景德镇机电工程学校以“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为主题,以“1+4+X”模式开展党建工作,坚持党建引领,紧紧围绕内部建设、专业发展、学生成长、教师培养4个关键方面精准发力,精心打造“活力机电”的学校品牌。围绕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目标,聚焦党建主阵地,开展多项党建业务深度融合活动,通过学习教育专题党课、每日文化思想金句等形式,“学查改”一体推进,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同时,学校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教育教学一线高高...
  • 2025-07-21
    职业教育担负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为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指明方向。   紧扣《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重点任务,一年来,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围绕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向“深水区”挺进。   服务好支撑好产业发展   梳理一年来职业教育改革举措,可以看出一个核心目标:服务好、支撑好产业发展。   首先是专业设置优化调整。   2024年12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更新,共增加40个新专业,这是2021年新版目录发布以来增设专业最多的一次。新增设的专业重点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面向先进制造业、数字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新需求,新增相关专业占比超过50%。   一年来,各地各校大力调整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
  • 2025-07-21
     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算法推荐等智能技术迅速革新。面对其对社会发展、媒介生态、人的思维与认知等带来的巨大影响,北京科技职业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思想引领,坚持守正创新,依托2023年度党建研究会项目“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机制研究”等加强理论研究,多措并举,推动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走深走实。   坚持人民至上,以“师生为本”定准意识形态建设基调   自媒体时代,学校始终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力报道师生群众的干事创业精神、荣誉成果,以及师生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把更多镜头对准师生,把更多版面留给师生。积极占领新媒体平台,构建权威媒体矩阵,以贴近师生需求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运用“议程设置”引导师生话语内容,激发师生热情,把满足师生精神需求同提升师生精神层次相结合,把丰富师生精神世界同增强师生精神力量相结合,切实增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针对性。   坚持党的领导,以“双五机制”健全意识形态工作体系   学...
  • 2025-07-18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唐山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建设高水平国际化应用型大学为目标,坚定不移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地联合创新发展战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机电工程学院始建于1956年,是学校较早建立的院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学院以服务地方产业升级为核心使命,紧密对接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求,秉持“以研促教、以教兴研”的核心价值理念,以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经过持续探索和实践,成功构建了“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深度融合 校企无缝衔接   学院基于产业需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形成“专业链—产业链—创新链”对接的培养方案。基于企业岗位能力标准,建立多维能力模型,并据此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实现真实工程案例与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校企联合开发产教融合课程,将行业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聘请区域内龙头企业、特色科技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
  • 2025-07-17
     7月15日,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改革工作情况。自2022年起,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九部门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这项高端人才自主培养的“国之大者”,今年迎来了验收时刻。   记者从新闻通气会上获悉,在校企共同努力下,首届专项试点工程硕士整体实现高质量就业。首届专项试点2100多名工程硕士中,有71%留在了本领域企业,精准服务国家战略。   3年来,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取得哪些成效?校企联合如何破局?下一步,改革又将如何深化?   顶层设计   牵引工程教育整体范式变革   中国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也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体系,这些都孕育了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土壤。但同时,国际竞争的新格局、“工科理科化”的老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改革破局。   “3年来,我们坚持问题导向,与各部门紧密协同,瞄准产教融合这一核心任务,将校企联合培养贯穿始终,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重构、流程再造、能力重塑、评价重建,强化校企接续培养。”教育...
  • 2025-07-16
    岁岁年年花相似,每年的六七月之交,招生简章都霸屏朋友圈。 年年岁岁人不同,今年,“本升专”爆了。 更多的高职,多个专业明确面向普通本科的毕业生单独招生,毕业发专科文凭。 其实,过去历年也都有,包括技师学院的大学生班,但今年格外火。 也许是铺垫够了,“好比凹凸镜,向着炎炎的烈日,百倍、千倍的光度聚合到一点上,白热化了,冒烟了,不能不燃烧了”。 “本升专”,倒转天罡,革了谁的命? — 1 —学历回报率:还“专升本”吗? 很多事情,真没必要非等到事到临头,才幡然感叹世道变了。 信号,往往先于体感。 但大部分人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来自于后知后觉的体感,而非信号。 就拿经济增长背景下的社会发展变化来说,欧美早就给了无言的信号。 你看美国,需要本科学历的职业,像技术研发、专业服务、教师、医生、律师、企业管理岗,以及部分销售、办公室文职,也就占到劳动人口的50%稍多一点。 这也就是美国,金融、科技发达,能提供需要本科学历的高端服务业岗位相对多。像德国、日本,高端...
  • 2025-07-15
    中原史学之荟萃,以河南大学为重镇。1925年河南大学前身中州大学创设史学系,中国史研究逐渐蔚为大观。百年峥嵘岁月,河南大学中国史的研究虽历经内忧外患、民族危机,却始终弦歌不辍,在一代代学人不懈努力下,凝练出“守正出新”的学术品格、“胸怀天下”的人文担当、“以文化人”的教学传统、“甘为人梯”的师者风范、“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   2021年8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教师团队荣膺“第二批河南省高等学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正是对这些精神传统的极好传承。这些历久弥新的巨匠精神,不仅镌刻在历史丰碑之上,更激励着团队每名成员砥砺前行,在新时代续写中原史学的辉煌篇章。   名师荟萃传薪火   冯友兰、董作宾、萧一山、范文澜、嵇文甫等一大批史学名家先后在此执鞭兴教,造育英才,奠定了厚重的历史文脉。冯友兰坚持破旧、立新,将文化传承与兴教强国融为一体。“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宾,甘坐冷板凳,埋首新史料,将文、史、考古多学科有机融合探寻中华文...
  • 2025-07-10
    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交互作用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协同合作范畴,成为影响国家安全、产业竞争力以及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核心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同时强调, “要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把握科技与产业融合的关键维度,是落实这一战略部署的应有之义。   从“线性转化”向“系统耦合”:融合范式加速演进   当前,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路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传统的“先研发、后转化”模式,正加速向“需求牵引、同步演进”的系统耦合范式转型。在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智能装备等领域,研发与应用环节高度融合,呈现出从“构想到产品”的快速闭环。数字智能技术的复杂迭代,大大压缩了创新周期,也对组织响应速度和政策适配能力提出了更高...
  • 2025-07-10
    40岁了还能转行吗?早在2015年,新加坡政府为帮助劳动者掌握新技能和实现技能提升,以重新开始职业生涯,推出了“技能创前程”计划。经过10年发展,新加坡逐渐构建起覆盖全民的终身学习生态,为劳动者应对数字化时代挑战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方案。   新加坡政府将“技能创前程”计划定位为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核心战略。2015年,新加坡政府启动“技能创前程”计划,将原先的劳动力发展局重组为技能创前程局和劳动力发展局,分别专注于技能培训和就业。技能创前程局采用“个人技能账户”制度,为25岁及以上的新加坡人提供每人500新元的技能培训津贴。   2024年5月起,新加坡政府又通过“技能创前程进阶计划”,向40岁及以上处于职业生涯中期的新加坡人额外提供4000新元的培训津贴,以支持其获得实质性的技能再培训和能力提升。培训课程覆盖数据分析、智能制造、网络安全等新兴领域,共计7000门课程。这种“个人主导、政府支持”的模式,使劳动者技能提升从“被动安排”转变为“主动规划&rdqu...
  • 2025-07-09
    高考、中考,报志愿都结束了吧。 每年都会有很多家庭少不了纠结,选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 你最近一段时间的朋友圈,不少招生简章吧,有没有被职校的“本升专”霸屏? 有时候,有些事,让你感叹世道真的变了。 给你举个我身边2个女孩的例子。 — 1 —2个家庭、2条路径、2个结局 第一个女孩,是我老婆表姐的孩子。 从小学习不错,2019年,考上了财经大学,会计专业。 在校期间,考研,考外校,没考上。2023年6月毕业,没找工作,决心回家继续复习考研,我开车去接的她。 结果在家连续全职复习考研2年,遗憾还是没考上。怎么办? 不能就这么老是在家待着啊,今年过完年,就找了一个会计所的工作,。 你知道工资多少钱? 4千。最近说单位接了一个外省的项目,要出差,一年。这年头,就业情况都清楚,就忍了吧。 姐和姐夫在市里的国企上班,一般工薪家庭,一直想着,总算供出来一个大学生,指望着改变家庭条件呢,谁能想到,到孩子大学毕业,就这么个结果。 第二个女孩,是我堂哥家的孩子。 堂哥是村里的大车司机,本来买大车就是贷的款,...
  • 电话:4008-269-589;0577-66961670
  • 联系邮箱:bh@boheng.com.cn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