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 2025-06-09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特别是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河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始终遵循“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共赢”实践教学思想,主动对接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需求,积极探索深化产教融合的新路径,以实际行动为高校高质量发展赋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精准整合校企资源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产教融合战略部署,主动对接人才队伍建设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不断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携手东软教育科技集团、河南产教一体研究院开展战略合作,三方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室及创新创业平台,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形成“德能并举、市场主导、产教融合、强工重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创设“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及“课程共建、资源共管、生态办学、协同育人”的管理模式,年均联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00余名,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产业适应能力,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学院系统整...
  • 2025-06-06
    5月19日,财政部、教育部发布《关于下达2025年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预算的通知》,中央财政对第二期“双高计划”的每个高水平专业群每年支持1000万。 5月19日,财政部、教育部发布《关于下达2025年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预算的通知》,中央财政对第二期“双高计划”的每个高水平专业群每年支持1000万。  ...
  • 2025-06-05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对人才需求结构产生了根本性影响:企业需要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掌握前沿技术、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近年来,邵阳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以“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方法、新机制”为引擎,深化产教融合,为区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能。   ‌‌新理念:坚持思政教育、绿色创新双轮驱动   学院致力于培养既有深厚家国情怀,又具备强烈生态意识的工程师。开设“前沿学科导论”等特色课程,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深刻理解绿色制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创新融合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打造“1+3+N”育人体系,“1”代表思政教育,“3”代表专业实践、创新创业和社会服务三大模块,“N”代表多个具体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品质、提升能力...
  • 2025-06-04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作为四川省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培育单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构建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引领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充分发挥“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引作用,打造“全员育人共同体”“全过程育人长链条”“全方位育人综合体”,切实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亲和力和针对性,在守正创新中助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下的联动育人体系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坚持推动全员育人,凝聚思政育人合力,实现各育人主体之间的相互配合和有机协调,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奠定基础。学校着力构建“双院融合、三师协同、三制联动”的多元育人体系,着重培养优秀师资力量,注重优化思政课教师团队结构,发展壮大教师队伍力量,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思政”育人格局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创新开设“周末思政晚课”,开展集体备课,明确辅导员及学务部、书院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思政育人中的具体责任,就“周末思政...
  • 2025-06-03
     为破解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以“三链融合”模式破局,通过贯通就业育人全链条、筑牢校地企协同强链条、开拓国际培养新链条,为技术技能人才高质量充分就业注入新动能。   从技能实训的“筑基”到职业人格的“铸魂”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将“就业育人”贯穿人才培养全程,构建“职业认知—能力提升—实战演练”三阶递进模式,打造立体化就业育人生态,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以赛促学,锻造硬实力。学院创新育人机制,将技能竞赛纳入学分体系,显著提升了学生职业竞争力。近3年,学生在国家级别赛事中的获奖数量大幅增长。同时,学院打造“理工科院校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2门省级精品网课,选课量达3万人次,线上学习超2800万次,互动讨论1.8万余条。此外,依托“宏志助航计划”“求职能力实训营”等项目,年均为200余名毕业生开展求职技能集训,构建起线...
  • 2025-06-03
     产教融合的本质是教育与产业的“双向奔赴”。唯有融在机制、合在资源、赢在动力,才能实现“各取所需、相互成就”的共生格局。   融在机制,破解“融而不深”的治理难题。一是搭建“政府主导、四方联动”治理框架。政府统筹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整合教育、产业、财税等政策资源,消除多头管理壁垒。明确四方分工:政府规划保障要素供给,行业协会制定标准、对接供需,企业提供技术、岗位与实训资源,院校动态优化专业与培养方案。通过联席会议、任务清单、联合考核等机制,实现“规划共商、资源共用、人才共育”。配套财税、金融等激励政策(如抵税、收益分成),激发主体内生动力,推动产教融合向制度化共生升级。二是完善制度保障,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建立“财税+金融+土地”组合式激励政策,对企业投入的设备、资金按比例抵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简化产教融合项目审批流程,设立专项补助资金,降低企业参与成本。完善产权保护与收益分配机制,明确校企联合研发成果转化收益分成比例,允许企业以技...
  • 2025-06-02
    作为培养广西电力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工程学院肩负着为区域电力产业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提供坚实人才保障的重任。学院聚焦广西电力行业向“源网荷储一体化”转型升级的战略需求,以“协同、共建、共享”为发展理念,建立起以“产业学院、实践基地、协同创新中心”为实体,集技能创新、社会培训、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功能于一体的“标准引领、课程共建、设备共研、评价互认”的区域共享电力技术服务生态平台。作为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所在学院,电力工程学院积极贯彻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联动管理机制,推动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更好地实现以教促产、以产助教。   构建共同体   满足协同发展需要   学院以“3+标准”(“场地标准+培训标准+考试标准”)引领复合型电力技能人才培养,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出政策、出资源、出指导,以行业为指导打造标准平台、专家平台、市场平台,以企业为主体出设...
  • 2025-05-30
    王国树校长5月17日的演讲,又火了朋友圈。 演讲的核心意思就是,受这次新技术革命的影响,大学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欧美发达国家也已经感受到这一点,高等教育必须要变。 职业教育也得变,这应该已经是共识了。而且这么多年以来,决心和力气不可谓不大。 但你要是问我,对结果预期如何? 先说两个关于变革和创新的规律。 — 1 — 暴力,在边缘 第一个,历史规律。 法国历史学家加布里埃尔,写了一本书,叫《历史上的大帝国:2000年暴力与和平的全球简史》。 他列举了过去2000年间东西方很多大帝国诞生和消亡的过程,得出个结论,暴力,出在帝国边缘。 什么意思呢? 当一个古代大帝国建立之后,在帝国边界以内的区域,要安享繁荣,暴力力量就会卸下。但帝国又必须保留一定的暴力力量,那就只能在帝国的边缘地带,要么保留自己的,要么购买或者扶持其他的暴力力量。 比如,北宋给辽进岁币,辽事实上等于给宋提供了屏蔽其他暴力的服务。同样,金事实上也是被南宋收买了,帮着南宋屏蔽蒙古。努尔哈赤的女真原本也是明扶植起来的。 但是,能力这个事,...
  • 2025-05-29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打造一支既能教书育人又能技术输出服务社会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刻把握提升“双师”能力新要求,肩负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双重职责,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核心,通过多维能力重构与政校企协同机制创新,着力破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难题,积极探索全面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通过集成师德师风、专业理论、实践技能、教学素质、数字能力和服务社会等多元维度,为“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清晰的导向和标准,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通,赋能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更新知识储备、促进职业发展和推动教育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学校系统开展教师职业技能培...
  • 2025-05-29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成为党和国家的重大课题。   2024年9月9日至10日,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鲜明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是指导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
  • 2025-05-26
     作为武陵山片区仅有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吉首大学始终肩负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在数字经济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吉首大学商学院立足新文科与新商科建设,以工商管理专业“数管班”为改革试验田,构建了产出导向、学科融合、数字赋能“三位一体”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为民族地区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数智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探索一条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路径。   强化产出导向   精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吉首大学商学院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社会需求,围绕学校发展规划,重构人才培养逻辑,以“数管班”为突破口,将产出导向的理念贯穿培养全过程,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推动人才培养从“学科本位”向“社会需求本位”转型。   一是目标定位精准对接区域发展需求。“数管班”紧扣湖南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湘西州“1+5+X”现代化产业...
  • 2025-05-26
    为契合国家、浙江省及温州市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温州理工学院机器人工程学院携手本地头部企业,聚焦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依托项目制教学等多维度路径,打造多维协同育人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多措并举,实施改革   (一)多元融合,筑牢系统化育人根基。一是精心构建课程思政顶层架构,融合价值观塑造、工程意识、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四大要素,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注入灵魂。结合企业实际需求,通过“企业家进课堂”、企业技术攻关项目,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激发学生梦想。项目式课程思政的实施,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二是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提供科技创新项目、搭建实践项目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多维度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工程应用能力。例如,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与社会实践机会;心理资源助力学生增强心理素质,提升抗压与承受能力。三是搭建立体化课程思政平台,为师生提供资源共融共享的智慧...
  • 电话:4008-269-589;0577-66961670
  • 联系邮箱:bh@boheng.com.cn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