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 2025-04-17
    面对我国新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趋势和新能源类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数智赋能的发展要求,武威职业学院光伏工程技术专业国家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以发展为导向,以建成一支师德师风高尚、教改成效显著、教学效果突出、创新成果丰硕、业内都认可、国际可交流的国家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为目标,构建了“1348”(紧抓师德师风一个中心,实施培训、项目、服务三维赋能,打造团队建设四类平台,聚焦八项任务)分阶分类持续发展型团队建设模式,推动团队建设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紧抓一个中心   “铸魂赋能”领航   武威职业学院光伏工程技术专业国家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以师德师风建设为中心,依托省级标准化先进党支部、省级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基础,深化“党建+团队”融合创新机制,实施党建品牌创建行动,系统推进“铸魂赋能”师德养成工程。以“卓苦为刃、敢为人先”为精神内核打造特色文化体系,依托“‘当代愚公’精神”“四个自信”“‘两...
  • 2025-04-17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来袭与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卓越工程师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入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全面提高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质量的关键点在于人才培养模式革新,亟须在宏观维度创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在微观维度优化专业核心课程结构,从而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新型工业化建设。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推进新材料类卓越工程师培养,确保教育内容与行业需求的高度契合。学院秉持“研究做在工程中、论文写在产品上、成果转化在企业里”的培养理念,致力于塑造培养以“服务产业发展,打造人才队伍”为目标的新材料类专业复合型人才。   学院在2017年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点,自此开启了高速发展新征程。这得益于学院提出的“课程校企共建、师资校企共享、平台校企共用”的“三共”支撑体系、“围绕真需求、立足真场景、解决真问题”的“三真”培养模式和“科研成果与技术突破相融合、学科发展与...
  • 2025-04-17
     2025年是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近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5年工作会在北京召开。380名学会理事、高校书记、校长齐聚于此,探讨交流如何更好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落实好三年行动计划,展现新形象,作出新贡献。   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如何强化高等教育龙头作用?2025年,高等教育向何处发力?记者采访了部分参会嘉宾。   1 聚焦人工智能技术   建立人机协同育人新机制   人工智能浪潮为高等教育带来范式变革的重要机遇,同时也对传统育人模式提出新挑战。   “从经济发展看,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一体发展的趋势越来越突出。从技术变革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引发新一轮教育革命、重塑教育生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葛道凯分析道。   高等教育如何应对人工智能之变?“当前大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其思维特征、行为方式等都呈现出新特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理事长郭新立表示,对...
  • 2025-04-17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这一重要论述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布局,引导教师聚焦地方科技创新主战场,勇于探索前沿学术问题,在服务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彰显担当。   以数字赋能引领教育数字化转型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广泛应用,高校需要顺势而为,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地方高校要以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为抓手,积极探索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教育数字化模式,以数字赋能推动教师科研水平提升。同时,引导教师主动学习人工智能技术,为探索前沿科研掌握更多技术工具。   面对人工智能对教师能力提升的新需求,韩山师范学院着力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专门出台了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纲要,对教师数字化胜任力提升以及学科科研数字化改革作了专门部署。首先,加强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工作,每年投入专项经费支持,构建分类分层的教师培训体系,形成了“调研—需求—培训—评价—反...
  • 2025-04-15
    2024年11月,32国部长相聚中国天津,对全球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理念、愿景、倡议和行动达成共识,发布《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天津共识——32国部长宣言》(以下简称《天津共识》),意义非凡。《天津共识》共同愿景中提出“投资技能就是投资未来”,强调技能培训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培养技能是对未来经济的投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技术创新:驱动经济转型的强大引擎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快速演变,AI、5G、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数智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也催生了诸如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数字经济时代,技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愈来愈表现出强耦合性。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而现代经济增长方式强调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及劳动者素质的提升,生产力的发展路径由创新驱动引领。   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速度却未能跟上产业转型的步伐。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教育处处长潘思纳在2024年世...
  • 2025-04-15
    今年是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关键之年。对标规划纲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高质量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对于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而言,必须以规划纲要为引领,将发展质量全面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实现育人成效的新高度   规划纲要提出“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职业教育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首先,要坚持用新思想引领,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开足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思政课程,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理念、理论认同。其次,要在产教融合的大场景中构建立德树人新格局。深刻认识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充分利用政府、行业、企业、社会资源深化育人资源和体系建设,增强育人效果。再次,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和立德树人机制建设的全面领导。“突出德育、改进智...
  • 2025-04-14
    没人看过他出刀,刀便已经回鞘。只有一种人能看到他出刀的样子,那就是死人。” 一个字,快。 过去,是傅红雪的刀;现在,是AI冲击和大国博弈下的环境变化。 教育的运营模式,是应激性的人才供给,不是教育推动市场,而是市场拉动教育。 一个字,慢。 容易出现结构性滞后,也就是说,当老产业走完周期时,学校还在为其培养过剩人才,当新产业已经上马开奔,学校还在原地眼睁睁看其渐跑渐远。 职业教育也一样,不管是想尾追,还是想截击,首先要对环境保持敏锐感和洞察力。 今天,先聊一个确定性的趋势,分化。 — 1 —岗位分化 2025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发布了一份《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就业趋势报告》(下载链接见文末)。 直接上结论。 未来5年,一线普工岗位,大幅减少,班组长岗位,相对稳定,技术员岗位,较大的增长。 一线普工,工作内容重复有规律,最容易被自动化或AI替代。班组长和技术员,工作内容涉及管理、专业技术创新、复杂问题解决等,更需要人类的智慧和经验,很难被自动化或AI替代。 几乎同时,1月底的世...
  • 2025-04-12
    大国工匠以精湛技艺、深厚匠心和坚定的理想信念,铸就中国制造业的辉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大力培养大国工匠具有重要意义。   工匠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的技艺灵魂。中国古代,无数能工巧匠凭借精湛技艺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成就,如陶瓷、刺绣、髹漆、园林等工艺曾在世界大放异彩,奠定了中国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勾勒出工匠精神最初的形态;儒家倡导的“执事敬”“事思敬”,强调对待工作要敬重、勤勉;道家提出的“技近乎道”,追求技艺与自然之道的契合;墨家的“强力而行”,则突出了工匠在实践中应具备的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实干精神。宋代欧阳修曾言:“匠之心也,本乎天巧;工之事也,作于圣人。”在他看来,匠心乃天赋自然流露,而精妙工...
  • 2025-04-10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和生产范式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成为这一变革中的重要特征和重要趋势。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拓展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为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支撑,还为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和新探索。   先进制造业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商业组织形式变革,先进制造业从传统的“生产型制造”开始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服务型制造是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等创新优化的结果,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都建立在先进制造业发展基础之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壮大实体经济,都离不开制造业,要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继续下功夫”。不管产业结构如何变化,筑牢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根基,...
  • 2025-04-10
    针对学校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资源瓶颈、创新能力不足等难题,湖南理工学院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使命,聚焦创新人才培养核心要素,构建了“一核双线三基四体”研究生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模式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靶点,通过“理论探索与实践验证”双线推进,夯实“科研素质养成、条件保障、学术氛围”三大基础,构建“教学改革、导师团队、科研平台、动态评价”四体协同体系,为地方本科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湖南理工方案”。   “一核”引领: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靶向   “一核”即聚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经过实地调研,学校发现研究生普遍存在“问题意识薄弱、科研创新能力不强、科研成果产出偏低”等问题,根源在于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知识灌输、轻能力锻造”。基于此,学校研究团队将创新能力细化为五个维度——发现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知识构建能力、成果产出能力,并构建了包...
  • 2025-04-10
      近年来,重庆科技大学材料与新能源学院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助力重庆市“建成国家重要轻合金、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合成材料产业基地,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先进材料产业集聚区”。学院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围绕材料类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探索“价值塑造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相统一,产教融合与工程实践教育相协同”的人才培养理念,形成了以“价值引领 项目驱动 产教融合”为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思政引领:“三维”育人体系激活内生动力   构建“课程思政—主题实践—讲座交流”“三维”专业思政育人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内驱力。   (一)将两种精神融入专业教育,厚植扎根专业恒心。在人才培养中,深挖“小草精神”扎根坚守和“劳模精神”匠心追求的内涵,融合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等元素,构建专业思政培根铸魂育人体系。在专业实践课程中,特设“社会责任与担当”内容,3名师生分...
  • 2025-04-10
     作为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重要载体,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重庆市教科院”)始终将“优质资源普惠共享”作为核心命题,积极开发建设“重庆云课堂”(以下简称“云课堂”),构建覆盖全学段、全场景的智慧教育服务体系,让农村地区、偏远山区的孩子与城市学子共享名师课堂,共享优质资源,让乡村教师与教育名家名师、优秀教师在云端共研教学,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以技术筑基与资源整合为依托   打造全域共享智慧教育生态   重庆市教科院按照“一网两台三用四环”总体思路,科学系统规划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统整融合,构建起全域覆盖的智慧教育生态。“一网”即以“重庆教研网”为载体,加载“重庆云课堂”平台;“两台”即联合重庆电信、重庆有线两大视频媒体,合作建设云课堂数字底座,在两大媒体开辟云课堂频道;“三用”即云课堂可广泛用于学习、教学、教研工作;“四环”即实施平台建设、资源集成、基地培育...
  • 电话:4008-269-589;0577-66961670
  • 联系邮箱:bh@boheng.com.cn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