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黄海之滨的胶州湾跨海大桥维修作业现场,施工人员正将一种新型材料注入水下混凝土裂缝。 这种应用于水下混凝土修复的快速修补材料,由青岛理工大学副教授逄博及其团队研发,并已成功实现成果转化。该材料通过模仿海洋生物黏附机理,在富水环境中与混凝土的黏结强度达3.4兆帕,远超行业标准,可提升深水港口、跨海大桥等水下构筑物的抗渗性和耐久性。这一成果的成功转化,有效解决了水下工程修复的技术难题。 在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这样的成果转化项目并不少见。该学院精准对接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在绿色建筑、海洋工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自主创新和产业应用的无缝对接。 面向产业需求 3月16日,科技日报记者在青岛荣华建设科技有限公司的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看到,该企业与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联合研发的PPVC模块化建筑技术正被批量应用。 “每个房间在工厂内已经完成90%的装修,安装时只需要像‘搭积木’一样把每个房间进行拼接即可。”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这项获日内瓦发明展金奖的技术使...